乐从英才,妙笔生花!国内文学界翘楚,用笔谱写芳华!

作者:乐从文化君  |   日期:2018-03-28

在10000小时理论流行的今天,大家都懂得了坚持的可贵,但能够做到的人有多少呢?今天乐从文化君要介绍的两位英才,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做着同一件事,终成国内文学界的翘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月29-30日,乐从将举行“春暖木棉红——乐从英才回乡”系列活动,届时将邀请乐从籍文化、科技界英才荣归故里,通过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体验乐从,感知乐从,共襄盛举。藉此之际,“乐从文化”将推出系列“巨匠风采”报道,带领大家走近乐从当代英才,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

0034_副本.jpg

陈美兰

成为大学教师.jpg

1937年出生。父亲为大良人。母亲为乐从良教村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协第二、三、四、五届理事,湖北省文联第六届委员。从90年代中开始,连续两届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理论家协会主席。著有《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中国当代文学手册》(合作)、《文学风雨四十年》,论文《珞珈书简》、《文学新时期的意味》等。《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国当代文学手册》、《文学风雨四十年》、《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分获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当代文学优秀成果奖。1985年,因教学和科研的成绩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主编全国教材

担任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樱花树下 (1).jpg

1964年,陈美兰开始发表文学评论。1978年春天,教育部决定计划出版一批全国统编教材,其中就有《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主编之一,陈美兰负责小说部分。经过大量原始材料的梳理和文学思想的研究,对大部分文学作品作出更为中肯而客观的评价。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一直反复重印,成为高校学生和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籍,陈美兰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最早的重要创建学者之一。1982年,中国作家协会启动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陈美兰成为最早一批评委。此后,她在1985年、1990年、1996年连续四届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见证着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为她思考和评价当代文学积累着丰富素材。


深耕文学研究数十载 

发表论文80余篇

夕阳无限好_副本.jpg

长期以来,陈美兰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一是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在文学思潮研究方面,注意对历史背景和理论材料的充分把握,通过对文学观念和创作形态的整体透视,建立一条有自己独立见解、符合文学思潮内在规律的认识思路。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文学风雨四十年》(主编之一)《认识面临第二次超越——关于40-70年代中国文学思潮论争特点的思考》、《“文学新时期”的意味》等,都受到学界的重视,专著《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被荷兰莱顿大学等多家图书馆主动收藏。小说研究方面,出版的专著《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被学术界认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性和建设性意义的著作”。


上世纪80与90年代之交,针对文学界对各种文学现象的讨论,陈美兰撰写了《“文学新时期”的意味》,深入探讨文学多元化、现实主义的命运和价值重建等问题,深获时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长篇小说产量激增,陈美兰撰写论文《行走的斜线:这个时代会写出什么样的长篇小说》,指出作家应走向艺术探索与精神探索相结合的远方。该论文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多年来,陈美兰教授发表文学研究的论文80余篇,其中有被《中国社会科学》翻译成英文向国外介绍,也有被国外刊物推荐为“优秀华文”。论文《这个时代会写出什么样的长篇小说》获中国文联2001年度全国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1年出版了论文集《我的思考——在当代文学研究路上》。近年陆续发表了“百年视野: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转型”的系列论文。从教五十年来,除进行本科生教育外,陈美兰还培养了十多名硕士生、十多名博士生和两名博士后。1997年、1999年分别应德国特里尔大学和比利时国立根特大学邀请,陈美兰赴德国、比利时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2004年应邀在巴黎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作《我所感受的中国小说新貌》的专题演讲。


岑桑

0034.jpg

1926年12月12日生于乐从镇葛岸村。祖父是美国华侨。父亲爱读书,家中藏书甚丰,曾师从岭南画派大师高奇峰学习绘画。少年岑桑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抗日战争环境之中。1940年考入韶关志锐中学,后转学至贵州安顺黔江中学高中二年级,又因战乱辍学。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岑桑以同等学力考入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社会学系,1946年转学于中山大学,至1949年毕业于该校,1950年2月参加工作,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师。1951年调入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工作,历任科员.科长;1956年任广州市影剧场公司副总经理。1956年获“广东省文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5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笔耕不辍数十载

生花妙笔写沧桑

IMG_20150501_161129.jpg

岑桑自少受家庭环境薰陶,喜爱文学。初中时代即热衷于写作,念高中时已不断在报刊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大学时代写作更多。解放后的1950年,岑桑在广州人间书屋出版自己的第一部散文作品《二十世纪的野蛮人》。1956年,岑桑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原称)会员,1962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9年,岑桑被推选出席全国第四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1986年当选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数十年来,岑桑笔耕不断,至今已出版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儿童文学等体裁的个人作品专集三十余种。文学评论集《美的追寻》获广东鲁迅文艺奖;《野孩子阿亭》获文化部颁发的“新时期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儿童文学作品集《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图书奖。岑桑的作品中以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影响较大,此书再版、重印共12次,印数累50余万册。散文《失败是个未知数》和《画杨桃》,分别被选入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若干作品被分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散文卷)、(杂文卷)、(儿童文学卷)。


主编“岭南文化四库全书”

发掘传扬优秀作品

3.作家岑桑.JPG

岑桑1956年任职于广州市影剧场公司期间,参与创办电影期刊《电影与观众》,开始从事编辑工作。1958年,奉调任广州文化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1959年广州文化出版社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岑桑历任该社编辑室副主任、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1987年,岑桑被评聘为编审(正高职称)。1990年退休后,岑桑随即被反聘创办大型地域文化丛书《岭南文库》,任《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执行副主编(2002年起任执行主编)。该丛书自创办至今已出书一百三十余种,这套深受学术界称誉的丛书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四库全书”。

1992年起,岑桑享受国务院颁给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7年《岭南文库》荣获政府颁与图书出版的最高奖项——国家图书奖。2004年,岑桑又倡议并参与创办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兼任该丛书的执行主编。为褒扬岑桑在出版事业上所作贡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于1997年向岑桑颁发“伯乐奖”;2006年向岑桑颁发“韬奋奖”。2005年,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授与岑桑“南粤出版名家”荣誉称号。2007年、在广东省文化局、广东省文联和羊城晚报社联合举办的群众与专家相结合的”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的评选活动中,岑桑正式当选。2015年,岑桑荣获“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

位于乐从葛岸村的岑桑书屋,展出了岑桑从事写作、出版事业60多年来曾主持编写、编辑、出版的各种专著、著述等图书及岑桑文集逾1000多册。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