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鱼灯、佛山剪纸、传统陶艺,佛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但是步入新时代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懂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这些文化产品和现象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所谓“文化自信”就是知道“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故事”和“我们的传统”,知道我们从何来,将往何处去。
2017年10月以来,乐从镇文化融合创新中心开设了“大良鱼灯”、“佛山剪纸”、“传统陶艺”三门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老师和工作人员们走进村居、学校,向人们讲授古老的技艺,一大批长幼中青们学习、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鱼灯班首开班,乐从镇文化融合创新中心与红棉小学、乐从小学合作招募传习人,各年级利用周六在融创中心集中上课。融创中心累计开展10节,300多人参与;
鱼灯班走入平步社区,开展3堂鱼灯课,累计40多人次参与;
鱼灯班走入小涌、东平社区,累计100人次参与。
乐从文化小百科
清末民国,顺德时和年丰之际,大良鱼灯会名动一时,成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盛会,鱼灯制作技艺也备受推崇。“行过溪桥光照水,双双鳞影误真鱼”是清代诗人对鱼灯的生动描写,大良鱼灯制作需要完成扎竹架、们纱、描鳞几个步骤,古时材料染料、粘胶都需手作,工艺复杂精湛。2013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班首开课,与鱼灯班类似,融创中心同小学合作招募传习人,在周日上午上课,在2017年10月22日-2018年1月30日间,累计开课14节,300多人参与;
融创中心百变图书馆系列活动首开幼儿剪纸系列活动;
剪纸班学员制作的20多幅作品在“童心照松柏·暖阳迎新年”敬老活动中赠与乐从康颐院。
佛山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其风格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结构雄伟奔放,用色夸张富丽,以剪、刻、凿、印、写、衬等技艺并用,材料和表现手法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课程开放以来让大家受益匪浅,乐趣多多。2018年非遗文化课程鱼灯和剪纸项目继续开展,两大课程以系统化、标准化的内容面向社会、学校、村居/社区开放。
其中,社会参与者可在“乐从文化”相关报名入口报名,达到开班人数后,将会电话通知开课;学校、村居/社区可以根据需要预约课程,融创中心将根据预约顺序入驻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