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绪该如何表达,乐从镇心理健康/家长学校线上课堂来教你

作者:乐从文化君  |   日期:2020-05-23

image.png

5月22日,“明礼通达心致远”2020年乐从镇心理健康/家长学校线上课堂对“父母的情绪表达”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方案。


四种沟通状态及对应的沟通技术


根据情绪状态,沟通可以分为孩子拥有情绪(父母无情绪)、无问题区(双方无情绪)、父母拥有情绪(孩子无情绪)、双方都拥有情绪四类,分别对应四种应对方法,本次课程重点讲述父母有情绪的应对办法。


image.png


父母有情绪怎么办?



·父母有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需求,但是不必为了孩子牺牲自己,这样,孩子才能懂得尊重父母,体谅他人。

·当父母在情绪区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让孩子清楚地了解他的某一具体行为给父母造成了影响,让孩子了解父母此刻的感受。

·父母应该给孩子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父母需求,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时,便有成就感和责任感。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你信息”,是指对孩子或其他事物的评价、猜想。例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我信息”,表达自我的内心体验,表达自身的情感,不具有伤害性,例如:我很累,我很担心等等。



“我信息”包含三个要素:


一、 行为:不带情绪地描述孩子不可接受的行为;


二、影响:描述这个行为对父母的实质性具体影响;


三、 感觉:描述父母对这个行为产生的感觉;

例如:宝贝,这个饼很好吃,你喜欢吃,但你搂在怀里吃(描述行为),我也想吃,可是你把饼搂在怀里,我吃不到(描述影响),我不高兴(描述我的感受)。


“我信息”的运用


一、描述行为:摄录机语言


摄录机语言指对我们视听器官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嗅觉感受的气味,触觉的感受的描述。


·中性的描述,完全没带有一点主观性语言,让对方不会有情绪上的反应。

·批判性的语言是主观的,来自说话者个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看法只代表他个人的信念价值,例如:你怎么又/总是(笼统模糊,又/总是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看法)不讲卫生?你怎么又不换鞋进房间,转变成描述性语言:我看见你从早上8:00-20:00(事实,时间、地点)都在玩游戏;我看见你昨天用爸爸的水杯喝水。

·描述事实造成的影响,包括:

花费你的时间、金钱、精力,而这些你可以用于其他地方,做其他的事情;

造成你的感官不舒服。例如,大的声音,强烈的光线;

导致丧失部分或其他用途,如,打破盘子,遗失书本;

使你无法做你需要做的事情,如准时赴约,安心工作。


二、描述感受


·即时的感受例如,我真的很沮丧,因为你很晚回家吃饭,我花时间做的饭菜都凉了。

·对未来的担心、焦虑例如,你开快车,担心你被扣分,开罚单,我还得帮你处理;你把书本遗弃在台阶上,我觉得很焦虑,我可能被绊倒而受伤;即遵循以下逻辑:描述原因-引发的后果--我的情绪。

·处理抗拒:转换技巧

“我信息”不会一直奏效,孩子可能会有抗拒,没有人喜欢听自己给其他人造成了麻烦。

遵循的逻辑:“我信息”-积极聆听-“对方的我信息”

例如:孩子骂了外婆:我向孩子表达了自己的认为这样的行为很不礼貌,我很愤怒(我信息),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孩子回答在玩耍中收到了不公平对待(聆听),我的回应,你这样骂外婆,外婆的感受很难过伤心,我也很伤心难过(向对方解释“我信息”)。

·预防性“我信息”的运用预先告诉孩子,可能会发生的,防范可能出现的麻烦。

例如:星期天,我们全家去郊游,需要一整天时间,如果你的作业在星期六完不成,我们的计划就会落空。



都有情绪时的处理方法



一、双方情绪的含义


情绪背后的需求:背后的感受

情绪下的体验:父母与孩子的冲突


案例:母女对网上买鞋的不同看法导致的矛盾,母亲的考虑(网购上瘾、不合穿)----孩子的考虑(省时间、有自控能力、可以免费退换、可以买到超值的商品)

双方需要明确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找到真正的矛盾点。


二、运用“第三法”


所谓第三法,是在彼此观点存在冲突时,搁置争议,寻找合作和对话的可能,进而分析问题症结所在的沟通方法,是化二元对立为合作共赢的智慧。


·运用“第三法”的准备工作:

选择最佳时机;告诉孩子想和她/他谈一个问题;运用我信息/积极聆听,确保孩子和你双方都对结果感到满意;解释第三法;同意安排时间开始第三法。

·“第三法”的六步骤:


①明确需求;

②集思广益寻求解决办法;

③评估解决办法;

④选择解决办法;

⑤执行解决办法;

⑥评估解决办法;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