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
书画合为事而作。
在疫情期间,
乐从镇文艺工作者和广大学子,
以文化艺术作品的形式,
向大家展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及对“逆行者”的讴歌赞美。
《防疫见闻作品集》
周海波
《送瘟神》
乐从小学六4班 刘垚颖
步卢伟文老师韵
捷报频传
刘永森
人生跌宕觅仙洲,碧水长流海日浮。
抗疫党群全协力,并肩士卒我先羞。
居山采药追明月,宅屋参禅悟六幽。
院长排兵除病毒,频传捷报解春愁。
赏黄风铃有感(医护醉乡愁)
步卢伟文老师韵
刘永森
林泉侧畔桂花洲,远眺西江小棹浮。
十里长堤随水问,一双倦鸟向人羞。
千株玉树婆娑荡,万朵仙葩点缀幽。
满地黄金斜日照,和风拂面醉乡愁。
木棉花开
黄炽厚
粗壮黝黑的枝杆上绿叶零落;
粗壮黝黑的枝杆上红花怒放;
像英雄那样顶天立地,
一树擎天之柱,
撑开一片吉祥的中国红……
英雄的年代,
自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岭南元素的符号,
特有的传统文化传承……
征战的勇士们,
用仁心仁术与时间赛跑,与魔鬼斗争。
家人、同事、朋友……
正等待着你们的平安归来,
木棉已一片红火,
红地毡的那头,
远远看见你们走过来了……
不负春光,红棉绽放
伍丽燕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斗急了校园大广场旁边的那棵红棉树。终于,叶黄了、落了,随着冬的逝去,在一丝一寸的春光下,它编织成鲜艳的火红的衣裳,罩在身上,一树的红艳就这样星星点点地镶嵌在这宁静的校园。
它不解,当下正值春光明媚,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校园里却一片寂静,少了往日的喧哗,少了同学们在它的底下嬉戏,那一树的红鲜曾经有多少人驻足观望,拍照,现在却被冷落庭院,无人问津。
难道今年它来晚了?早该在冬末春梢它就应让这城市焕然一新,可是它没有。在冬的一次又一次的催促下,它終于被催急了,但它依然一心向阳,不卑不亢,不恼不怒,调整好心态,卯足了劲吸取大地精华。晚了,并不代表它不美了,春的使者捎来给它捎来信,今年疫情特殊,为了保证校园的安全,学校延迟开学,孩子们都留在家里上网课呢。它为孩子们留着一份私心。春风带着丝丝忧伤拂过红棉树,几片调皮的树叶在春风追逐,叶儿带着几份调皮,飘飘然落在草地上,落在泥土中。一片一片绣着金丝的叶子,等着开学那群调皮的“淘金者”将它们发现。
“千金散尽,红花绽放”,红棉树蕴藏了一冬的勇气,拂去一切的不快与痛苦,勇敢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终于轻装上阵,把那身厚重的黄金甲褪去,千千万万个花蕾俏皮地站在枝头,好奇、羞涩地打量着这个宁静的世界,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又是如此幸福。它们在快乐地吮吸着甘甜的乳汁,吸取了日月精华,卯足了劲在疯长,变大了、变粗了,小小的包衣终于裹不住了,啪!突然火红的花骨朵绽放了。它们像一位位勇士,开辟了一番新天地。至于所有的美,就交给风儿去寻吧;所有的花朵都在枝头燃烧,用最火红的热情迎接春的到来,它可知春暖花开之时,一切将回归正常。
那一抹红,如凯旋的勇士手中的战旗,给予我们无限的希望,春暖花开之时,孩子们正调皮地捡起飘落一地的木棉花,创意地摆成一颗颗红心,这是献给敬爱的白衣战士最诚挚的祝福吧。朦胧之中,那在空中飞舞的棉絮,越飞越远,给我们报信去了,我们战胜了病毒怪兽!
人们互相转告着,在手机的朋友圈中,一望无际的天空,参天的木棉树,如血红艳般的花朵在枝头燃烧,“世间没有何物没有比它更美了!”人们这样说。
一位穿着红裙子的小姑娘,在风中追着棉絮在奔跑,“妈妈春天来了,我可以出来玩罗。”远处的妈妈漫行于这红色的梦境中。
注:伍丽燕,笔名颖子,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佛山市顺德区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小学
子夜·无眠
劳村小学 何自棠(教师)
晚上十一点过半了,关掉电脑,我惬意地伸了伸懒腰,哈欠连连,睡眼朦胧,轻轻地拉开落地窗帘,透过紧闭的阳台玻璃门,我眯了眯外面的世界,刺骨的寒风似乎还活跃在每个角落,昏暗的两盏街灯不足以照亮深邃的过道,几棵大榕树被刮得东倒西歪,树叶沙沙作响,小区内院空荡荡的。只有寥寥几家的阳台还透出微弱的灯光,其他的住户应该都进入梦乡了,还是早已留下一个空壳的家,我不知道,也许没人知道。
“被宅”在家的第十六天,今晚如常地以一场钟意的电影结束,今晚的是慕名已久的老片子《肖申克的救赎》,涵盖全片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片子在现实中这场“全民疫战”颇具时代意义,没有刻意的安排,却是机缘的巧合,还碰上难得的“友情人”。
就在我要躺上床的那一刻,真正的故事开始了。
临睡前,我习惯要把微信上所有的信息都查看一遍,以免漏掉未知的那个她,我患有典型的都市人强迫症。在***小区微信群中有这么几条留言:我是**阁*2座*05的业主,我有接触武汉亲戚的经历,现已在家隔离,居委每天会送菜协助我渡日,我们不能出门,但现在我家小孩急需奶粉和尿不湿,不须太多,坚持到后天则可完成隔离时间,求助小区内的街坊,我们大人可坚持,但小孩则急需这些,我家小孩1岁零2个月,女孩,家有同龄的孩子请支援我们,万分感谢。此信息分三条发出,文内有错别字,应该是匆忙而发的,最后一条发出的时间是2月8日晚上11:53。
我顿时感到诧异,然后有些恐慌,再者就是带些心凉,我正是他们的楼上,虽然不是正楼上,我们这幢楼的户型是一梯四户,但我从未想过疫情居然跟我们家就是这几米的直线距离。可能是夜深了,或者大家都是“怕”,微信群里没有人回复,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回复者。
时间就是这么像冰一样停住了,我在厅里轻轻的踱来踱去,拉紧了衣领,
又系上了围巾,还是觉得冷,双手揣进了兜里了,可还是没感一丝暖意,脚步有些迟缓。
可能等下会有回复者,又可能他会联系居委的人送过来的,可这漫漫长夜……我不敢再往下想。我再一次轻轻地拉开阳台窗帘,整个小区只剩下两家人还亮着灯,风似乎更大了,吹得玻璃门咯吱咯吱地响。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卧室,看到孩子和妻子早已熟睡了,安静的夜,均匀的呼吸,还有熟悉的脸蛋,一切都是那么温馨。突然,孩子翻了身,小手伸到了被子外,我轻轻地俯下身,小心翼翼帮小孩盖上了被子,又蹑手蹑脚地走出了卧室,又在客厅踱来踱去。
睡吧,管他呢,关机睡觉,这一念头在我脑里一闪而过,可是我再一次打开微信,时间显示12:15,群里依然没人吭声,跟外面的夜一样静得可怕。
不知为何,这时的我清醒地很,手机亮光打在我脸上,似乎感到一丁点的温暖,我真的感到了那种温度。
热血上头,我想到了这几天漫天的信息,冲击着我膨胀的脑袋,想到他孩子与我小孩年龄接近,我收拾了十多条尿不湿,把孩子已经开封那罐奶粉倒出了一半,装在瓶子里,估计两三天用量是没问题的,装进了胶袋里,我耸了耸肩,刚要拉门出去,蓦然醒觉,马上戴上口罩,这时我又听见了玻璃门咯吱咯吱地响,风似乎比刚才更猛烈了。为了安全起见,我又戴上了一层口罩,把奶粉和尿不湿再装进了一个胶袋,同时戴上了一次性手套,仔细检查过自己的“装备”,我才放心,这是十六天以来的第一次出门,意想不到的竟是半夜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