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湖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30

黎湖村.png

黎湖村,位于乐从镇的东南面,距离镇政府5.2公里,与大闸村、水藤村、大罗村相邻。清光绪年间,已有先民迁入居住,渐成村落。因居住地附近有众多河涌和湖泽,得名黎湖。

村庄位于顺德水道和迳口河的北面,地势平坦,村内河涌交织,基塘遍布,水乡特色浓郁。清代时,属顺德县马宁都水藤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水藤公社大闸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大闸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大闸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大闸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大闸村委会至今。

主要姓氏有梁、何、吴、陈和方等姓。2015年末,户籍人口1013人,其中男性有529人,女性有484人;80岁以上有19人,最年长者92岁(男);实际在村人口95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269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263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5000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大闸口音。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5人、澳门同胞有2人。

村中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现时经营农业以塘鱼养殖为主,养殖有加州鱼、鳗鱼、四大家鱼等,工业以中小规模的家具制造为主,近年兴起家具材料和物流业。2015年,有鱼塘面积550亩,农业产值约1220万元;有工业企业60多家,工业产值约7000万元;有商业经营户60多家,销售额1100万元。村民以工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和房屋厂房租金收入为主。

公共与文体设施:有县道乐龙路、城市道路新桂路和乡道藤湖路经过,交通便利。1965年通电,1978年通电话,1996年通自来水,1998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通网络。1974年,为方便群众交通,投资6万多元,将大闸至黎湖的木桥改建为水泥桥,2008年4月,投资270万元,将该桥改建为长52米,宽12米的现有新桥。村内体育设施有黎湖篮球场,村民活动中心有黎湖会所。

村中现存3座广府民居,其中华湖东大街23号民居,占地面积90平方米,坐北向南,楼高2层,青砖墙,街门向南,麻石制成的门额、门槛和窗框,现已无人居住。现今村民都住两层以上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居。

村内重要文献有包含该村历史的《大闸村村史》,为梁国财于2014年纂修。乡规民约有于2014年参与制定的《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大闸村委会自治章程》和《乐从镇大闸村村规民约》。

村中主要宗族活动为清明节梁姓、何姓和吴姓等各族的祭祖活动。清明节当天,各姓族人各自约定地点相聚,带着烧猪、水果、鲜花等祭品到墓园祭祖,拜祭后相约聚餐。

黎湖村3.png

村中有民间信仰场所“東華社稷”社公和观音庙。东华社稷社公,供奉土地神和谷神,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现存于黎湖观音庙旁。观音庙,建于1986年,主要供奉观音像,每年正月二十六观音开库,信众会前往拜观音“借库”,在点燃香烛后,恭敬地跪在观音像前说出自已的愿望,借多少钱,并暗许,若愿望实现了定必回来观音还库,然后焚化金银衣纸。本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观音还库日,无论愿望是否实现,信众定必回来还库。

黎湖村2.png

村内过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非常隆重。中秋节,外嫁女须送月饼回娘家,亲友也互送月饼,夜晚,室外置一小桌,放上月饼、水果、芋头、炒田螺等应节食品,对月围坐品尝美食,小孩则提各式彩灯结伴上街嬉戏;重阳节,人们喜欢到邻近地区登山并购买风车,秋风吹转,美称“转运”,近年来,还发放老人节慰问金和设宴款待,还特意邀请粤剧团表演助兴。冬至,俗称“冬(至)大过年”,合家共进丰盛晚餐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村有扒龙舟的习俗。因黎湖村水道河涌较多,以前家家户户都有草艇,大部分成年男性都擅长扒艇,并自发组成队伍参加各项比赛,现时扒龙舟仍然是该村村民最热衷并擅长的技艺之一。

该村有修补草艇的技艺。船艇作为谋生工具,使用日久,难免有缝隙或损坏,村民会把破损的船起到岸上晾晒干燥,用桐油加石灰调匀,用批刀填进缝隙中,干燥后再用桐油刷两遍,晾晒干燥后即可使用。

1962年7月2日,由于洪水暴涨,将大闸、藤东、黎湖三个片的土地和住宅全部淹没。

村中主要人物有:黄锦全(1958—),对越自卫反击战荣获“一等战斗功臣”称号,获证书和一等功奖章。1979年3月9日下午,接获上级的歼敌命令后,黄锦全准确测出射击方位,首发命中,紧接着连续肩炮发射14发炮弹,发发命中目标,成功炸毁敌军堡垒,并缴获8支冲锋枪。

2007年7月,大闸村(含黎湖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黄志欣、冯立嘉,初稿撰写:黄志欣、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