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滘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30

杨滘村.png

杨滘村,位于乐从镇的西南面,距离镇政府5公里,与罗沙村、南庄镇梧村相邻。南宋时期,时有先民迁入而渐成村落。因此地有一小溪名“杨溪”,早上鸡啼时从溪口划船到南海吉利圩刚好赶上开市,故又称此溪为“鸡啼滘”,后在杨溪和鸡啼滘之间各取一字称杨滘。

村庄南临北江支流顺德水道,河岸线长2公里,堤围外有数十亩滩涂,西面有西岸涌,南面有环村涌蜿蜒流淌。

宋代时,属于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马宁都水藤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水藤公社杨滘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杨滘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杨滘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杨滘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杨滘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姓氏为马姓,南宋后期从南雄沙水村迁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783人,其中男性920人,女性863人;80岁以上33人,最年长者9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有1585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1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00人;海外留学人员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4500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水藤口音。

村中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人数多,侨居海外比较早。据县志记载,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已有马泽去印尼;2015年末不完全统计,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100人、澳门同胞有30人、台湾同胞有16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132人,分布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归侨有8人。

村内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缫丝业曾经兴盛。19世纪后期有永贞祥、永同昌、福记和宏经4间丝厂。民国初至1921年,有昌记荣、大经纶2间丝厂。1921年,顺德桂洲昌礼荣茧栈的茧输往杨滘。1922年到1928年,杨滘还有3间丝厂,这些丝厂产量高产值大。现时经营农工商并举,农业以养殖加州鲈、桂花鲈、乌鱼和四大家鱼为主,有鱼塘面积230亩;工业以家具及家具材料的制造和销售、五金配件为主,有110间与家具相关的企业,生产实木餐台、餐椅、布艺沙发等;商业以餐饮、零售和批发业为主,有商户55家。2015年,农业产值约800万元;工业产值约3000万元;商业销售额1000万元。村民以工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房屋租金收入为主。板式办公家具是特色工艺产品。

公共与文体设施:有省道佛山一环、乡道堤围公路和杨滘入村大道经过。1965年通电,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电话,1992年通自来水,90年代末期通网络,2006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村中有杨滘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200人,教职工18人。有文化广场公园、海边公园、扶风公园和村民康乐活动中心。有图书馆,藏书约1100册。

村内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25座,代表为南便街七巷3号和南便街七巷8号民居。其中南便街七巷3号民居,清代建筑风格,主体楼高三层有阳台,镬耳青砖山墙,麻石窗框,铁窗枝,街门向西,小屋檐素胎瓦当,雕花封檐板,花鸟砖雕墀头,麻石制成的门框、门额和门槛,有趟栊门,屋内有精美木雕。

杨滘村2.png

该村现存宗祠7座,分别为马氏宗祠(缉熙堂)、贤业马公祠、世美堂、上街堂、贤业祠、伏波祠和光裕堂。其中马氏宗祠(缉熙堂),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后经多次修葺,占地约500平方米,坐西向东,广三路,中路面阔三间,进深两进,硬山顶,灰塑龙船脊,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左、右青云巷门额刻“禮門”、“義路”,砖雕与石雕工艺出色,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

贤业马公祠,建于民国2年(1913年),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广三路,中路三间两进。硬山顶,灰塑脊,镬耳山墙,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石门额阳刻有“賢業馬公祠”,头门封檐板有“水藤厦街”、“继记造”字样,后堂封檐板有“恒和隆造”、“沙头大有”字样,后堂轩廊墙楣有彩绘“葫里乾坤图”和“晒腹图”,有“癸丑年”题款。祠堂后堂有“后插”,形制较特别,又有一定艺术价值,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

杨滘村3.png

村内其他传统建筑有杨滘炮楼,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重修,坐北向南,包括天台共4层,青砖墙体,每层有横与竖的瞭望眼,有开窗,入口靠近堤围,楼里有木梯上落。建筑具有防盗、防洪作用,是研究顺德水利史的较重要资料,该炮楼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

杨滘村4.png

该村代表性石刻有“恩科順天郷試中式第三十五名舉人,十八世孫兆寅立,道光十五年乙未”,现暂存于村委会;“欽點營用守備,會試中式第七十八名進士,光绪三年丁丑科,二十傳孫定邦立”,现存于墨园大街边。代表性匾额有“勅建貞夀門”石匾,书于清代,现存于西岸;“蘇臺馬公祠”石匾,书于清代,现存北便大街;“副君祠”石匾,为清朝探花李文田手书,现存北便大街。族谱有《马松隐祖族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纂修。重要的文献有《杨滘村史》,为马健祥于1985年所纂修。

村中宗族活动有马氏族人到广东新会拜祭马氏大太公。在清明节期间,马氏长者组织族人前往新会,先祭祖后烧炮竹,然后聚餐,最后分烧肉回家,历时一天。

村内民间信仰场所有观音庙(水月宫)和关帝大殿。观音庙,建于清代,供奉观音像,每年有正月初六至初八(颂保安经,保全村平安)、初九(玉皇大帝诞)、二月初三(文昌聖诞)、二月十九(观音诞)等十多次祭祀活动;关帝大殿,重修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主堂深两进,有两廊,墙上有灰塑和砖雕,横梁和檐口雕有人物图案,供奉关帝,农历三月初三,有信众庆祝“北帝诞”。村中流传有村里第一台电视的掌故。

特色民俗有乞巧节的“放鸭子”仪式和中秋节的“舞火龙”。乞巧节当天,村民在埠头边燃点香烛衣纸,随后把面粉做的“小鸭子”用芋头叶承托放到河涌上,随水漂流;中秋节的舞火龙,是用蕉树树干作龙身,树干两头分别插上榕树根、黄皮叶和龙眼叶装饰成龙头和龙尾,当晚青少年舞着“火龙”,儿童们提着灯笼尾随,到各家各户送祝福,各家户给青少年派红包,并在“火龙”身上添插香烛。

村中主要历史事件有:1914年,崩茶亭大沙地,冲毁宝善宇,1915年,崩茶亭约60多丈堤围,称为“三年崩二次”;20世纪80年代,香港经典电视剧《自梳女》来杨滘村取景,多名村民充当“临记”演员。

杨滘村自古以来文风向盛,人才辈出。主要人物有:马福安(生卒年不详),字圣敬,号止斋,清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福建顺昌、津浦知县等职,著有《止斋文钞》《贞冬斋诗》;马业济(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进士;马维新(生卒年不详),明武举人,虎门营参将;马有章(生卒年不详),清道光武举人,福建福州城守副将;马定邦(生卒年不详),清光绪三年(1877年)武进士,潮州府守备;还有马兆寅、马裕等举人、贡生、文职任官人员近30人;马百良(1805—1889),字准衡,道光二年(1822年)在佛山创办马百良药店,其孙清末在杨滘办百良私塾,民国初发展成新式簿泉小学,改革开放之后,马百良药业公司曾捐建杨滘卫生站和杨滘南后大街;马礼(1876年—1927),杨滘乡人,17岁前往毛里求斯,后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初设餐馆,后办公司,经营进出口和种植园,1918年获当地铁路经营权,曾在家乡办公益事业;马滔(?—1944)、马志(?—1940),国民党军队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七连下士和一五七师四七一团六连一等兵,分别于1944年在缅甸和1940年5月在粤北阵亡。

2004年12月,杨滘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15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健康村”。

(资料填报:马振峰、马桂泉、冯立嘉,初稿撰写:马桂泉、梁贵敏,总撰: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