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沙村,位于乐从镇的西南面,距离镇政府4.9公里,与水藤村、沙边村、杨滘村、湜海村相邻。南宋后期,有罗姓等先民迁入而渐成村落。因地处江河冲积成的沙滩,而得名罗沙。
村庄位于顺德水道的东北面,北面有北街涌流过。宋代时,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马宁都水藤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水藤人民公社罗沙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罗沙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罗沙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罗沙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罗沙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有吴、梁、何、张等姓氏。宋代,有吴氏先祖从江苏丹阳县延陵镇分别迁移至潘州(今封开)和南雄珠玑巷,后分别于南宋后期从潘州(今封开)、明朝前期从南雄珠玑巷先后迁入本地。梁氏祖先自北宋绍圣年间从安徽迁移至广东南雄,明洪武年间从广东新会东甲新榆迁移至本地。何氏先祖是北宋时期从四川迁移至广东南海,明代再从南海九江河清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580人,其中男性1302人,女性1278人;80岁以上73人,最年长者99岁(女);实际在村人口有约2475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约1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约100人;海外留学人员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4300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水藤口音。据不完全统计,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约800人、澳门同胞有约100人、台湾同胞有约2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约3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和南非等国。
村中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丝织业曾经兴盛,中外闻名。1924年,村中建有“公亨丝厂”,1951年更名为“泰昌丝厂”,1954年由政府接管改名为“水藤丝厂”,成为当时地区最有名的国有企业,主要生产白厂丝、化纤布料、针织布料,当时年产值约1161万元,现已结业。1985年,罗沙的乡办企业14家,员工362人,在乐从区名列前茅。现时经营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农业有鱼塘面积400亩,以养殖加州鲈鱼、生鱼和黄骨鱼为主;工商业为中小型家具制造厂和新兴物流行业,有厂房、仓库和商铺250间。2015年农业产值约1300万元,工业总产值约1.3亿元,商业销售额约1850万元。村民以工农业生产、工资收入、商业经营、房屋租金和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为主。
公共与文体设施:有省道S121、佛山一环和乡道堤围公路经过,交通便利。1964年通电,20世纪70年代初通电话,1992年通自来水,90年代末期通网络,2005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1985年,由港澳侨胞捐助,县、镇、乡拔款,集资近50万元于罗沙兴建的水藤中学落成使用,从此,水藤、罗沙、沙边、杨滘和大闸五乡初中合并为水藤中学。2007年,水藤中学停办,校址变更为颖林小学。2015年,有罗沙小学和颖林小学,两校学生共2479人,教职工共117人。有罗沙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331人,教职工40人。村内有北街公园,内设健康绿道、健身路径、篮球场。村内有老人活动中心,内设乒乓球室、羽毛球场。另有罗沙文化广场,除有舞台外,内设舞蹈室、图书室,藏书有950册。
该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140座。其中,北街三星里1-3号民居,建于清代,占地约600平方米,属三间两廊屋,瓦面为素胎简瓦,正脊两端建有形似“牛角”的装饰物,外墙红石地基约有一米高,水磨青砖墙,大门口设有趟拢门,门楣为白石,门檐两边有砖雕图案,中间有灰塑画及木雕图案。
村内现有宗祠3座,分别为吴氏恒菴公祠、新基七房公祠和新基三房公祠。其中吴氏恒菴公祠,占地面积约150平方,青砖外墙,屋顶形状呈“凸”字形,两边各有一只石狮子,祠堂被用作他途,形制已改变,现只保留前面门楼。其他传统建筑有懋德书塾和跨越罗沙和沙边地界的腾龙古桥。
代表性石刻有“厦街”,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现存于厦街大社巷巷口;有“江榮古道”,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现存于厦街乌石街一巷巷口;有“懋德書塾”旧石匾,现存于厦街大道60号。村内族谱有《延陵族谱》和《罗沙忠信吴氏族谱》。族规家训有《至德堂集祠公議族规》和《延陵族规》。
村中主要的宗族活动有:南北二街吴氏族人子孙在清明节期间到西樵西岸拜祭吴氏太公;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以敬老为主题的晚宴。
该村代表性民间信仰场所有厦街华光庙和新基财神华光庙。厦街华光庙,重建于2011年,主要供奉华光、北帝和观音,正月廿六(观音开库),信众都会前往华光庙拜观音“借库”;农历九月二十八“华光诞”,信众前来拜祭,期间设斋宴,最多时有280席。新基财神华光庙,重建于2000年前后,主要供奉财神、观音和华光,每年财神诞(农历七月二十二日)、观音诞(农历九月十九日)和华光诞(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信众前来拜祭,期间设斋宴。村内还有宏埠社、本坊社稷和3间土地庙,供奉土地神等。
本村传统的婚嫁习俗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主要仪式及过程有:安床、上头、迎亲、拜堂、喜宴和回门。迎亲时,新郎先要“入门”,通过姊妹团多重考验,进房后要找到藏好的红色婚鞋,帮新娘穿上,后向女方父母跪拜敬茶“出门”。拜堂时,新人坐婚车到男家,先向男家父母跪拜敬茶,再向其他长辈敬茶,长辈们给新人回赠红包或金饰。
村中曾有手工刺绣和织藤技艺。刺绣以家庭作坊为生产形式,先将图案临摹在布料上,再以人工采用不同的针法、针线进行刺绣。织藤则是采用藤料,以手工织出形式多样的藤制家具。现两项技艺已经式微。
村内主要历史事件有:1959年至1960年,罗沙村将位于大闸村的土地与沙边北村沙土地进行置换,置换后,北村沙的土地主要由厦街坊的村民耕作。村内曾多次接待重要人物来访,包括:1971年5月5日,有瑞士、日本、英国电视新闻记者共10人到沙边、水藤大队和水藤丝厂(厂址位于罗沙)拍摄电视片;1972年,朝鲜驻华大使玄竣极和夫人由国家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陪同到水藤丝厂进行参观访问;1975年,柬埔寨首相宾努亲王和夫人到水藤丝厂访问;1982年5月15日,葡萄牙共产党主席等人到水藤丝厂参观访问;1984年7月22日,圭亚那副总统到水藤丝厂参观访问。
该村的主要人物有:吴琏(1237—?),宋咸淳进士,曾出任福建省建宁府政和县知事,后升任广东省潘州司户参军;吴谷五(1885—1946),蚕丝商人,曾任广东蚕丝工会主席、广州市丝业同业工会理事会主席,抗日战争结束后,复办起至德小学,备受赞扬;吴显堂(1929—195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烈士,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连长,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吴静山(1943—),知名画家,国画艺术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法国巴黎艺术馆、英国皇家博物馆等都购藏其画作,中国美术学院聘任其为客座教授,2012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吴佰如(1948—),现任美国三藩市国际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致力于推动中美两国艺术文化交流。
2006年8月,罗沙村被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08年7月,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人:潘巧莹、冯立嘉,初稿撰写人:潘巧莹、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