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边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30

沙边村.png

沙边村,位于乐从镇的西南面,距离镇政府7公里,与大闸村、罗沙村、水藤村、岑屯村相邻。明洪武年间,有先民迁入渐成村落。因地处为北江下游河澎海(顺德水道)边沙丘沼泽之地,而得名沙边。

村庄南临顺德水道,河岸线长达4公里。村中有水藤大涌、罗地涌、邓澳涌、后街涌蜿蜒流淌。明清时期,这里属顺德县马宁都水藤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水藤人民公社沙边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沙边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沙边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沙边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沙边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姓氏有何、邓、梁、吴、熊、钟和柳等姓。何氏是北宋时从四川迁移至广东南海,明洪武元年从南海九江河清迁移至本地。邓氏祖先在明朝后期从南海狮山迁移至本地。梁氏一分支自明朝从南海大同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3690人,其中男性1847人,女性1843人;80岁以上99人,最年长者100岁(女);实际在村人口有3585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1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00人;海外留学人员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9200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水藤口音。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600人、澳门同胞有200人、台湾同胞有6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150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归侨有30人。

村中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现时经营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2015年,农业以养殖加州鲈、长江鳘等塘鱼为主,有鱼塘面积300多亩,农业产值约810多万元;工业方面为家具材料、家具制造和物流业,有厂房、商铺、仓库350多家,生产实木餐桌椅、布艺沙发和板式办公家具等,工业产值(含商业销售额)约4.1亿元。村民以工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和房屋租金等收入为主。特色农产品曾经有水藤虾膥,是一种浮游生物,并非虾卵,沙边曾设有虾膥埠,专门批发虾膥到周边村镇售卖,现已消失。

公共设施方面,有省道S121和乡道堤围公路经过,交通便利。1964年通电,20世纪70年代初期通电话,1992年通自来水,1997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期通网络。

该村有沙边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320人,教职工40人。有体育公园、松桥塘公园和南头公园,村民活动中心为“文体大观园”。沙边图书室,藏书约8000册。村中有龙眼古树1棵,有细叶榕古树2棵,其中1棵细叶榕有400多年。

沙边村是具有“水乡古韵”特色的村落,由传统民居、祠堂、古桥、红石炮楼等古建筑以及古榕树构成独特的风景。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39座,代表为黎巷14号和起凤里19号民居。现有宗祠12座,其中何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后期,后历经多次修葺,占地约900平方米,进深三座,头进为四柱三间歇山顶,龙船脊,明间瓦顶高,次间瓦顶稍低,形成两级跌落式瓦顶,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邓氏三世祠,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其它为:兰趣邓公祠、以昱邓公祠、练塘何公祠、紫峰祖祠、斗山何公祠、鸳侣何公祠、飞岳何公祠、南庄何公祠、锦樵何公祠和云埜何公祠。

村中有腾龙古桥,建于清代,桥身为长条麻石,刻有“腾龙桥”三个字,桥名源于一古藤化龙的传说。在腾龙桥旁边,有红石炮楼,建于清末民初,厚重而古朴。村内还有南爱家塾,建于民国16年(1927年)。

村内有代表性碑刻有:“斗山何公祠使用規條”,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现存斗山何公祠;“重修練塘太祖祠碑記”,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现存练塘何公祠。还有旗杆夹石刻三块,“同治庚午鄕科中式第二十三名舉人”,现存镇林大社前;“光緒丙戌科會試中式第六十七名進士欽點即用知縣”,现存沙边龙舟基地;“光緒十四年戊子科鄉試中式第八名舉人”,现存斗山何公祠前。

该村代表性匾额有:“蘭趣鄧公祠”石匾,书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練塘何公祠”石匾,书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昱鄧公祠”石匾,书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紫峰祖祠”石匾,书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斗山何公祠”石匾,书于清同治十年;“雲埜何公祠”石匾,书于明清时期;石匾均存于各自祠堂。“起鳳里”石匾,现存起凤里。

村内族谱有《何氏族谱》,为何氏后人于民国12年(1923 年)重新纂修,有《顺德水藤沙边厚本堂何氏瓜瓞图》,为何氏后人于2014年重新纂修,何氏族人以“忠、孝、节、义”为家训。有《梁氏家谱》,为梁氏后人纂修。重要文献有《何国澧亲笔信》,为清代进士何国澧所书。

沙边村2.png

村内主要宗族活动有:何氏宗亲联谊会在清明节期间组织族人到南海西樵山拜祭何氏太公,在重阳节期间宴请年满60岁的何氏长者,三年举办一届“万人联谊晚宴”;邓氏族人子孙在清明节期间到南海狮山的邓氏纪念馆拜祭邓氏太公。

沙边村3.png

村中有观音庙、丛云庵、镇林大社为代表性民间信仰场所。观音庙,始建于清朝后期,重建于2003年,每年正月廿六(观音开库日),信众都会前往拜观音“借库”,期间并设斋宴、“做大戏”(粤剧表演)等;丛云庵,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爷诞”,沙边及附近信众都来拜祭;镇林大社,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信众到此烧香祈福。村内还有财神土地庙、华佗庙、昆当社、聚贤社、南头社、福庆社和丰盈社等9座庙宇社公。村中流传有一封家书救族人的民间掌故。

沙边村4.png

特色民俗有乞巧节的“放鸭子”仪式和中秋节的“舞火龙”。农历七月初七村民会在埠头边燃点香烛衣纸拜埠头,随后把面粉做成的“小鸭子”用芋头叶承托放到河涌上,随水漂流。中秋节当天,村内青少年用龙眼叶、蕉树干、榕树须和香烛做成“火龙”,当晚青少年舞着火龙,一群儿童提着灯笼尾随,到各家各户去“舞火龙”,送祝福。

主要历史事件有:1926年5月25日,水藤乡农会干部伍文景、苏景怡、梁汉佳三人与劣绅交涉取消苛捐杂税失败后,组织90多名农军,联络沙滘、龙江等地农军3千余人围攻位于沙边的水藤石斗营和北斗营民团炮楼,获得胜利。1939年1月,沙边沦陷,日本侵略军以沙边维泰丝厂作为司令部。1971年1月,泰国外宾8人与沙边大队社员一起参加海心沙拼基改土。同年5月,瑞士、日本、英国电视新闻记者共10人到沙边拍摄电视片。1974年4月,奥地利外交部长和驻中国大使到沙边参观访问。

沙边村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传承不断。主要人物有:何济(生卒年不详),明成化二年(1467年)进士;何守谦(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年进士;何国澄(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何国澧(1859—1937),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翰林,曾任国史馆纂修及武英殿协修、凤山书院山长,官至二品,参与修撰《德宗实录》,著有《古镜妄言》;邓锦初(?—1958),上海五金大王;何叔惠(1919—2012),号薇庵,香港著名书法家,创立凤山艺文院,教授传统经典和书法;何幼惠(1931—),香港大方书画会会长、有“香港小楷王”之称;邓永祥(1916—1997),香港著名粤剧演员,艺名新马师曾,被誉为“慈善伶王”;何汝莊(1914—2016),参与民族的抗日战争,国民党军队将军;何家楠(1929—),正师级干部,在部队工作30余年;何乃文(1933—),香港树人大学中文系教习,曾出版《寓山集》;梁积臣(1936—),非洲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

2004年12月,沙边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06年8月,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15年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

(资料填报:何艳芳、卢卉卉、冯立嘉,初稿撰写:卢卉卉、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