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屯村,位于乐从镇西南面,距离镇政府5.5公里,与大闸村、沙边村、水藤村相邻。据传,元朝初期,有一岑姓提督曾率部队在此地屯守居住,渐成村落,后来人们遂将此地称作岑屯。
村庄位于水藤涌的南边,与水藤村隔涌相望,两岸筑堤,绿树成荫。元朝时,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马宁都水藤堡;民国期间,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水藤公社岑屯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水藤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水藤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水藤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姓氏有邓、何、黄、梁和吴等姓。邓氏于明朝后期从南海迁移至本地。何氏于明末清初从南海九江迁入本地。黄氏从广东新会迁入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为4010人,其中男性1960人,女性2050人;80岁以上有95人,最年长者101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00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约7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约有2500人;海外留学人员约1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8000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水藤口音。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400人、澳门同胞有约6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400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英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归侨有2人。
村内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清末至民国时缫丝业和蔗糖业兴盛。据村志记载,1913年,岑屯乡人邓孔皆在隔塘投资兴办隆记丝厂,有500多工人,日产生丝达100司斤。在纺织方面,龙翔有公计隆、织造厂,每厂拥有工人30至50人。1946年,岑屯有大华糖厂,产量大产值高。现时农业为塘鱼养殖,有加州鲈和四大家鱼等,有鱼塘面积6亩;工业为家具制造、家具材料和服装等行业,有企业80家,有家具木业材料专业市场一个,面积约15万平方米;商业为零售和餐饮业,有商户280家;2015年,农业产值约4.5万元;工业产值约9700万元;商业销售额约1000万元。村民以工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房屋出租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特色农产品曾有桑蚕、虾膥等,现有蚕蛹。各式家具是特色工艺产品。
公共与文体设施:有省道S121和城市道路环镇西路经过,交通便利。1963年实现通电,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电话,1992年通自来水, 90年代末期通网络,2001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村内有葵林公园、厦巷公园、横涌公园和隔塘山水公园。活动中心有水藤村关爱艺术中心、古厦葵会所和横涌会所,有乒乓球台、篮球场、室外羽毛球场、若干健身器材和康乐设施。
村内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8座,代表为横涌区家三巷6号和龙翔毓瑞里9号民居,建筑主体三间两廊布局,镬耳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均保存完好。
村中现存宗祠12座,其中邓氏大宗祠(孔皆堂),面积约300平方米,面阔三间12.5米,进深三进26.6米,硬山顶,灰塑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头门前廊雕花驼峰、木雕托脚以及砖雕墀头制作精致,中座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正面刻有“文章華國”,背面为“詩禮傳家”,后堂孔皆堂进深三间,步梁砍削成月梁形式。祠堂主体为清代建筑风格,遗存部分明代建筑构件,为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其它为:黄氏宗祠、梅川黄公祠、龙翔邓公祠、龙翔云溪邓公祠、隔塘槐轩邓公祠、古镇养兴邓公祠、古镇恩天邓公祠、罗涌逸湾何公祠、街口北池何公祠、下沙梁家祠和下沙吴家祠。
村中有古桥、炮楼等传统建筑。其中玉麟桥,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长7米,宽1.5米,为单孔梁式石板桥,花岗岩石桥墩,上刻有“此橋頭借鄧永錫堂地”,桥面由5条长条花岗岩石构筑,桥身两侧正中都阴刻“玉麟橋”三字,上款为“道光八年戊子”,下款为“阖堡鼎建,鐘寶興造”,桥头上各有两条石栏杆望柱。桥头有桥碑,刻有“石梁重大耕牛止許渡水来往不得踏橋道光八年通堡公泐”,反面刻有“通堡公議石梁重大耕牛止許渡水来往不得踏橋永為禁戒”字样。该桥是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村中流传有关于玉麟桥的传说。此外,村内还有建于民国25年(1936年)的厦巷炮楼,楼高17.7米,占地约20平方米,四边形,底层为红石石脚,主体为青砖结构,内置木楼梯。
村内代表性石刻有“隔塘通津”,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存于隔塘通津大街;旗杆夹石刻,刻有“顺天郷試中式第四十七名舉人光緖辛卯科”,现存隔塘槐轩邓公祠门口;“逸灣何公祠”石匾,落款为“民國壬申季秋建偉之霍棣華書”,存于登云大街15号;有“鄧氏大宗祠”木匾、楹联“建安名太守,髙密老元侯”,存于邓氏大宗祠;有黄氏宗祠木匾、萃思堂木匾,存于黄氏宗祠;有“龍翔鄧公祠”木匾、楹联“典祀千年重,綿延百世昌”,存于龙翔邓公祠。
村内族谱有《顺德县水藤隔塘乡邓氏家谱》,为邓氏族人于民国8年(1919)纂修;《新屋坊邓氏族谱》,为族人邓远祥于2002年纂修;《黄氏遗传族谱》,为黄氏族人纂修。重要文献有《水藤村志》,由村民吴本增于1989年纂修。
该村主要宗族活动有:登云、罗涌、六巷的何氏族人在清明期间集中到南海西樵山拜祭太公。葵林、街尾的黄氏族人农历正月在梅川黄公祠进行宗族聚餐,维系桑梓。下沙的黄氏族人则在农历十月在黄氏宗祠内举行宗族联谊晚宴。龙翔、厦巷与南海大同堡朝山乡两地的邓氏族人每三年一聚,增进情谊。
村内代表性民间信仰场所为包爷庙,信众于农历八月开始到村内的包爷庙签神功祈福,在包爷诞当天,庙内举行祭祀活动,先为神像沐浴更衣,后开坛念经,烧香进宝,举行斋宴。此外,村内还有娘娘庙、财神庙和兴贤社等16座庙宇社公。
主要历史事件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乡绅区作霖倡筑玉带围,环绕水藤、杨滘、沙边、罗沙、岑屯和湜海六乡,造福乡梓;清末民国,有识之士分别在学校祠堂院宅设立私塾,设立私塾者有,贻谷堂的邓玉棠、邓其谦,黎家祠的伍伟侯,十一社学的区广璇、潘道生,龙翔的邓炳棠,厦巷的邓镜辰,隔塘的邓伯基;1957年,水藤小学曾增设分校为岑屯民校。
岑屯自古以来文风兴盛,人才众多。主要人物有:区作霖(1816—1889),清道光举人,历任江西余干县知县和上饶县知县,光绪年间诰封朝议大夫;区作衡(1820—1859),清道光举人;区作孚(1832—1885),清咸丰副贡;陆平章(1822—1899),清咸丰武举人;黄启(?—1864),太平天国副元帅;区应嵩(1846—1897),清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区应庚(1852—1933)、区应麟(生卒年不详)、邓福新(1863—1908),清光绪举人;区家铸(生卒年不详),民国时立法院参事;区季鸾(生卒年不详),民国时广东省政务科长;区家炜(生卒年不详),民国时美国麻省大学博士;何根养(1892—1927)、黄结业(?—1927)、黄荣石(?—192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士;潘潮(?—192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士,时任乡农军分队长,中共党员;区华(?—1938),国民党军队一五七师九四零团二连二等兵,1938年7月在粤北阵亡;区光(?—1938),国民党军队一五五师九二九团一连一等兵,1938年8月在江西阵亡;邓迪全(?—1948),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士,1948年在东莞县作战牺牲;邓汝掀(1958—197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战士,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邓炳权(1940—),原广东省博物馆馆长。
2012年12月,水藤村(含岑屯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邓少姬、冯立嘉,初稿撰写:邓少姬、梁贵敏,总撰: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