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藤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30

水藤村.png

水藤,位于乐从镇的西南面,距离镇政府5.5公里,与大闸村、新隆村、岑屯、沙边村、罗沙村、沙滘村相邻。据传,宋代南雄珠矶巷苏妃事件后,有部分人辗转迁到此地居住,渐成村落。因鸡头渡口至迳口水闸之间退潮时可见水底有一条像山藤似的泥脊而得名水藤。

村庄位于顺德水道支流迳口河两岸,有水藤涌、深凼涌蜿蜒流过。宋代时,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马宁都水藤堡;民国期间,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水藤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水藤公社水藤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水藤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水藤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水藤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有邓、何、吴、梁、黄、马和区等姓氏。其中,邓氏于明朝后期从南海迁入本地。何氏于明末清初从南海九江迁入本地。吴氏于明朝迁入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为5457人,其中男性2651人,女性2860人;80岁以上有118人,最年长者91岁(女);实际在村人口400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约8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约有3100人;海外留学人员约1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12000人。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水藤口音。

水藤村港澳同胞和华人华侨人数多,侨居海外历史早。据记载,明景泰元年(1450年),水藤乡就有一队农民乘夜扬帆,沿南中国海先到东南亚,后抵印度一带,最终到达非洲。2015年末不完全统计,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350人、澳门同胞有约9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3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英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归侨3人。

水藤村2.png

村庄的圩市贸易发轫早,商贸和丝织业曾经兴盛一时。明万历年间,村中设新圩、旧圩,为乐从八圩之一。至清末,村内有店铺120多间,商品种类繁多,鱼、桑、丝交易兴旺。据《水藤村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开始种桑养蚕,以人工操作缫丝,生产土丝,纺织纱绸,远销国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乐从新增水藤丝市。清光绪初年后,水藤地区有13间丝厂,属于水藤的有棠棣坊的忠信和、顺祥,文明坊的宝经纶,各厂皆有500多工人,日产生丝达100司斤(约60.4公斤)。据统计,1921年至1928年,顺德全县共135家丝厂,乐从有74间,水藤地区就占14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家具业与服装业兴盛。现时经营农工商并举,农业以养殖加州鲈鱼为主,有鱼塘面积110亩;工业以家具制造、家具材料和服装制造业(浪登服装有限公司是龙头企业)为主,有北围、西丫等6个工业区,总面积约46.8万平方米,有企业368家;商业主要为零售和餐饮业,有商户580家。2015年,农业产值约550万元;工业产值约3亿元;商业销售额约2200万元。村民以工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房屋出租为主要收入来源。

特色农产品曾有桑蚕和水藤虾膥,水藤虾膥为产于水藤河一带的一种浮游生物,并非虾卵,其味甘鲜,清甜可口。特色工艺品现有温馨丝棉服装有限公司(前身为水藤丝棉厂)的“猪肚丝”棉胎,其生产工艺百年传承,远近闻名,产品远销台湾。

公共设施方面,有省道S121、城市道路环镇西路和乡道水藤入村大道经过该村。1963年通电,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电话,1992年通自来水, 90年代末期通网络。2001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

2015年,村内有水藤小学,6个级,24个班,学生1095人,教职工56人。有水藤幼儿园等4间幼儿园,在园幼儿共2150人,教职工共190人。有水藤公园、北岸公园和本华公园。有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有康老院、先扬曲艺社、藤溪曲艺社、藤溪书画社和6个村民活动中心。有水藤村农家书屋,藏书约1万册。

水藤村3.png

水藤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有祠堂、古井、石刻、族谱和庙宇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现存3座广府民居,代表为兴仁祠堂巷10号和义镇聚龙坊13号民居,建筑主体三间两廊,镬耳青砖墙、红砂岩石脚。现存宗祠5座,分别为邓氏大宗祠、吴氏宗祠、北岸吴家祠、先扬罗家祠和深氹观远区公祠。其中邓氏大宗祠(永锡堂),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重修于民国5年(1916年),占地面积约582平方米,坐北向南,镬耳山墙,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头门明间为歇山顶,瓦顶稍高,次间为硬山顶,瓦顶稍低,祠堂梁架雕刻较精细,被列入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

村中其他传统建筑有马姓回甦井(朱砂井),建于元代,井栏、井圈均由鸭屎石构造,井栏内侧阴刻“馬姓回甦井”五字,该井是顺德区保存最好的元代古井,2006年10月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有东皋书塾,建于清末民初,重修于2016年。

水藤村4.png

村内代表性石刻有“三多里”,书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现存马巷巷口。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刻,立于1951年,现存烈士纪念碑公园。代表性楹联有“七星旗耀七坑彩,九坎泉滋九泽安”,书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存于七坑庙。代表性匾额有邓氏大宗祠木匾、孝思堂木匾,存于邓氏大宗祠(永锡堂)和吴氏宗祠。

村中族谱有《顺德水藤邓永锡棠族谱》,为邓氏族人于民国14年(1925年)纂修,其以“信以处友,忠以事君,谦以接物”为家训;《吴氏族谱》,为族人吴旋安于2014年纂修。重要文献有《水藤村志》,由村民吴本增于1989年纂修。

村内主要宗族活动有永锡堂邓氏子孙后人每年清明节期间先集中到南海狮山邓氏纪念馆祭祖,后在狮山大涡村祠堂共进午餐,当晚返回村内设宗族晚餐。

该村有上帝古庙和主帅庙。其中上帝古庙,经明清两朝和2014年多次重修,逢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从前一天起,信众前往拜祭北帝,祈福烧香;北帝诞当天,有信众随僧侣在庙内烧香念经,捐香油钱,中午设信众斋宴。主帅庙,始建于清代,七月初七“主帅诞”期间,信众会前去祭拜。此外,村内还有七坑庙、大圣宫和聚龙社等庙宇社公19座。村内流传有水藤孝德坊来由的传说。

村中有“开(新)灯”的习俗。逢农历正月初八,若村民家中在前一年添丁,要在当天到社公前挂起香塔、摆放烧肉、红鸡蛋、酸姜等祭品,焚香拜神,酬谢神恩。

主要历史事件有:1927年4月27日,有恶霸与国民党黄湘部200余人突袭水藤农会,县委特派员郭剑华率农军仓促应战,固守北帝庙北楼,直至弹尽粮绝,他与指导员麦垣,农军战士黄荣石、何根养、黄结业5人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他们的功迹,修建了烈士纪念碑。2000年1月2日,长虹家具商场电线短路发生大火,造成三死两伤,经济损失惨重,被称为“千禧大火”。2013年12月3日,广东省副省长邓海光同志到村参观调研。

水藤村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主要人物有:马良佐(生卒年不详),宋武进士,元提督,水藤提督里以此为名;马聪(生卒年不详),明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知府;明代有举人邓宗润(1444—?)、邓之祯(1611—1648)、邓少妍(1542—1573)等;伍悠川(生卒年不详),清同治知县,光绪同知,著有《宦镇纪略》;清代举人有邓瑞(1642—1694)、邓潮郎、邓以任等;邓方(1878—1899),字方君,清末岭南青年诗人,诗风哀艳俊逸,著有《小雅楼诗集》;邓实,(1877—1951),清末民初报界名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政艺通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主编《国粹学报》,其以国粹派的组织者和理论家而闻名;马荣业(1923—2016),南非顺德联谊会首届会长、世界顺德联谊总会名誉会长,热心侨务,造福乡梓;邓枫(1958—),佛山市(香港)政协委员,热心公益支持家乡发展,获“佛山市、顺德市荣誉市民”称号。

2012年12月,水藤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邓少姬、冯立嘉,初稿撰写:邓少姬、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