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州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30

路州村.png

路州村,位于乐从镇的东南面,距离镇政府3公里,与大罗村、新隆村、兴乐社区、大墩村相邻。北宋乾德年间,有珠玑巷各姓氏族人陆续迁入而渐成村落。因地处九沙海通往菊花湾出口处与北海入口处沙僚口两条河相交的三角洲上,曾是白鹭聚集觅食之地,故借唐诗“二水中分白鹭洲”最后二字,得名鹭洲,后简写为路州。

村庄位于沙良河北面,北海南面,有环村涌蜿蜒流淌。宋代时,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鹭洲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鹭洲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鹭堡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劳村人民公社;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鹭洲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路州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路州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路州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姓氏有黎、韦、周、关、张和梁等姓氏。黎氏在宋端平元年(1234年)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本地。韦氏从广东南海迁移至本地。周氏于宋咸淳年间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3912人,其中男性1927人,女性1985人;80岁以上82人,最年长者101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60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35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310人;海外留学人员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6276人。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

村内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人数多,热心家乡建设。据2015年末不完全统计,祖籍该村香港同胞有1320人、澳门同胞有360人、台湾同胞有5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3000人,主要分布在南非、马达加斯加、留尼旺、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英国和毛里求斯。

村庄在清朝后期至民国期间缫丝业和蔗糖业曾经兴盛。1921年,有顺德县桂洲广栈茧栈的茧输往鹭洲。1922年至1928年,村中有5家缫丝厂。1945年,村中建有大益糖厂,规模大产量高。现时经营农业养殖四大家鱼、生鱼和加州鲈等,有鱼塘面积480亩;工业有钢铁加工和分条、五金加工等,有企业52家;商业为餐饮与零售业,有商户800家。2015年,农业产值约1160万元;工业产值约1.1亿元;商业销售额约1.2亿元。村民以工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房屋出租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公共设施方面,有省道三乐路和城市道路新桂路经过。1964年通电,1985年通电话,1993年通自来水,1996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 20世纪90年代末期通网络。

2015年,有路州幼儿园、路州小学、梁桂凤纪念中学和镇属乐从中学。有路州公园、体育公园,五人足球场和灯光篮球场等体育设施。有图书室2间,藏书3451册。有细叶榕古树3棵。

路州村2.png

路州村历史悠久,为千年古村落,留下众多祠堂、民居、更楼、家塾、碑刻和族谱等历史文化遗产。有传统广府民居80座,代表为聚德大街三巷1号和大街北三巷7号民居,均保存完好。有宗祠21座,其中黎氏大宗祠,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三进两廊一后院,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建筑,梁架雕有图案,屋脊有灰塑人物、鸟兽等图案,大门绘有门神画像,该祠堂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周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进两廊一后院,单檐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087平方米,梁架雕有图案,屋脊有灰塑人物、鸟兽等图案,两扇大门绘有门神画像,门侧有两块抱鼓石,该祠堂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菊涧黎公祠,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悦忠周公祠、嵩岳周公祠、晓堂周公祠,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乔菴周公祠、关氏大宗祠,为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其它为:韦氏大宗祠(尺五名宗祠)、北田韦公祠、桂庭韦公祠、张氏大宗祠、芸轩黎公祠、伯能周公祠、林叟周公祠、原兴周公祠、古松关公祠、月池张公祠、东圃祠、两江太公祠和四世祠。

路州村63.png

其他传统建筑有:大彭古道更楼,重建于民国17年(1928年),三面红砂岩构筑,石门额有“民國十七年孟秋重建里人祚訓書”落款,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兴华望楼,始建于民国19年(1930年),青砖墙上有瞭望檐和开窗,墙体嵌有麻石碑刻;体仁书舍,为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还有建于清末民初的显西书舍、宣统年间的良济家塾和民国14年(1925年)的中和家塾。

村中代表性碑刻有《萬修門樓碑記》,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髙巷坊奎樓碑記》,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均存于高巷门楼;《重建祖祠碑記》,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现存黎氏大宗祠。代表性楹联有“篤誠萬代光先祖,祜訓千秋仰後賢”,现存于周氏大宗祠;“先猷傳北正,王氣洽南天”,现存黎氏于大宗祠;“世德精忠著,孫謀大義詒”,现存关氏于大宗祠;“源遠傳京兆,族系出大彭”,现存于韦氏大宗祠;“曲江德澤,燕國家聲”,现存于张氏大宗祠。代表性匾额有“百嵗承恩”石匾,立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髙巷”石匾,书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族谱有《关氏族谱续编》,为关进培于民国14年(1925年)纂修;《张氏族谱》为张饍銶于民国12年(1923年)纂修;还有《关振兴堂家谱(上)》、《关振兴堂家谱(下)》、《韦氏族谱(南房)》、《韦氏族谱(北房)》、《黎馀庆堂世系族谱》和《周氏族谱》。重要文献有《鹭洲村志》,为村委会于2000年整理。代表性族规有周氏《本族規條開列》,制定于民国12年(1923年),存于周氏大宗祠。

宗族活动有各姓氏族人清明节祭祖活动。黎氏族人到黎氏大宗祠后园祭祖,韦氏族人于寒食节在路州村大彭古道侧集中祭祖,周氏族人在周氏大宗祠集中祭祖,关氏族人在路州村剙西公园和关地社公旁的三房山祭祖,张氏族人在张氏宗祠后的太公山祭祖。

路州村4.png

村内代表性民间信仰场所有观音庙、镇南大将军庙、英靈古廟和光烈祠。观音庙,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信众于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拜祭;镇南大将军庙,建于清光绪年间,信众于农历四月初十拜祭;英靈古廟,建于清朝后期,信众于农历三月初三拜祭;光烈祠,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信众于农历三月十九拜祭。另有东宁社、兴建社和镇北社等16座社公,供奉土地神等。村中有鼎湖十六传祖师黎雪立得道的传说。

村中特色民俗有:渡头墟,每年腊月廿八,朝聚午散,以买卖年货、农副产品为主,群众前来摆卖和趁墟;五人桡龙舟赛,每隔几年在沙良河举办五人桡龙舟赛。特色技艺有醒狮表演,擂响锣鼓,狮子耍舞开始,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套路,逢节庆或重大活动,有醒狮队表演助兴。2012年,周家醒狮队受省文化厅和区文体局委派到非洲塞舌尔共和国参加“纪念首批华人抵塞150周年”庆典。

路州村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主要人物有:关肇治(生卒年不详),宋朝乾德二年(964年)进士;宋咸淳年间,鹭洲与大罗已合办有“义斋书院”,为广东最早一批书院;明清时期有黎亿、韦宪文、黎耀等10多位举人;韦玉泉(1884—1937),生于留尼汪,后回穗定居参加革命,曾作孙中山法文秘书;黎耀波(?—约1956),支持孙中山革命,获得“革命军功牌”;周敬梁(1879—1958),曾任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历任顺德行安堂、三邑总会英文书记及值理;黎东生(1889—1981),曾任华商总会会长,抗日时期任抗敌后援会馆会长;黎广沃(1898—1981),曾任佛山市侨联名誉主任,曾发动侨胞捐款支持抗日;黎碧棉(1933—),现任英国华人教育基金会副会长;有黎时煖(1925—)、韦应恒(1935—)、黎兆佳和张万全夫妇,捐建学校和卫生院等,致力家乡福利慈善事业。

2002年12月,路州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和“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15年12月,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

(资料填报:梁成强、冯立嘉,初稿撰写:梁成强、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