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村,位于乐从镇的东南面,距离镇政府4公里,与道教村、路州村相邻。据传,宋代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以后,有罗士贵带领400多人到现今大良避祸,其中有部分人辗转迁入此地,渐成村落。因当时罗氏人数居多,而取名大罗。
村庄位于沙良河两岸,内有大罗涌流过,环境优美。宋代时,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鹭洲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大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鹭堡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劳村人民公社;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大罗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大罗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大罗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大罗村委会至今。
村中有黎、曾、冼、郭、何、梁和霍等姓。其中曾氏北宋宣和时期从江西吉水兰溪迁移至广东南雄保昌县里东街,南宋从广州大市街迁到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5099人,其中男性有2445人,女性有2654人;80岁以上老人128人,最年长者102岁(女);实际在村人口4618人;生活主要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9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480人;海外留学1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800人。民族以汉族为主,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57人、澳门同胞有84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16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法国、伦敦、澳大利亚和留尼汪岛等国家与地区。
公共设施方面,有省道三乐路、佛山一环和乡道大罗大道经过,交通便利。1964年通电,70年代初期通电话,1992年通自来水,1997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世纪90年末期通网络。
南宋时,本村已经与鹭州村合办“义斋书院”,为广东早期书院之一。现有大罗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205人,教职工25人。体育设施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和舞蹈室。有冼家公园、曾家公园和东梁公园。村民活动中心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内有农家书屋,藏书约5000册。村内有秋枫、水翁、龙眼、细叶榕等古树名木10棵。
大罗村圩市贸易发轫早,缫丝业和蔗糖业曾经兴盛。清咸丰年间,顺德全县圩市增至87个,大罗圩是其中之一。1921年,有顺德桂洲的同盛纶、盛利、永利和、盛栈、永经伦,容奇的广伦兴,勒流的盛利茧栈的茧输往大罗。1922年至1928年,有丝厂5间。1943年,建有合农糖厂,1945年,建有协农糖厂,糖厂规模大产量高。现时经营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农业主要为养殖四大家鱼、加州鲈和黄骨鱼,有鱼塘面积400亩,2015年农业产值约2200万元。工商业有钢铁加工与贸易、租赁和物流等。2010年后乐从钢铁市场升级为广东乐从钢铁世界,选址于大罗,2013年原乐从钢铁市场整体搬迁到广东乐从钢铁世界,占地220多万平方米,是集钢铁销售、深加工、仓储和物流于一体的大型钢铁贸易专业市场,也是国内外钢材产品集散地,2015年有商户3860家,年促成钢材贸易超过2000万吨,销售额701亿元,销售网络辐射全国各地。村民以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收入、集体经济分红及房屋租金收入等为主要收入来源。
村内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30座,代表为武城坊1号和东梁东岸大街福泽巷5号民居。宗祠现存有7座,其中侍郎曾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占地面积约370平方米,祠堂灰塑龙舟脊,镬耳山墙,绿琉璃瓦当。头门进深三间9架,前廊三步,前廊以驼墩、斗拱承托梁架,上雕花、龙纹,梁架及木檐枋遍雕人物故事、勾莲花卉图案。复杂的雕刻在顺德祠堂中少见,其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其它为:活川黎公祠、林轩黎氏祠、義齋黎氏宗祠、健菴曾公祠、曾近源公祠和介石冼公祠。
大罗村是明代著名清官之一冼光的故里。冼光(1470—1542年),字汝实,号罗江,明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曾任江西安仁县县令、南京通政司参议、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工部右侍郎等职务。村中留有冼光及其家族墓,墓冢建于明朝,坐南向北,东西向一字排开,冼光夫妇合葬墓位于最西端,墓呈交椅状,垅环中央置红砂岩石帽状装饰,山手饰红砂岩石狮,红砂岩踢靴凿成椽瓦状压顶,享堂共有二级。墓前有红砂岩石武士、石兽6个。墓侧有“皇朙諭祭文”等碑刻五通,落款为正德六年(1511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嘉靖十二年(1533年)、万历六年(1578年)。墓群是顺德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墓群,2006年10月,墓群被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有镇罗古桥,重修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通体用粗大的大青石制成,宽有2米,长则有25米,显示出厚重的历史感和生命力。还有溱渭古桥,又称树生桥,位于大罗冼家牌坊旁,宽1.8米,长22.8米,是由两棵榕树的根包裹石条跨涌而过形成的树石一体的奇特小桥。
代表性楹联有“地鎮江山鲁邦億世名何異,天開風月武城千載道相同”,现存侍郎曾氏宗祠。代表性匾额为:昌後堂木匾、林轩黎氏祠石匾、活川黎公祠石匾、侍郎曾氏宗祠木匾、健菴曾公祠木匾、曾近源公祠木匾、介石冼公祠石匾,存于各自祠堂。
村内有《武城曾氏族谱(一)》,为曾镛添于民国前期纂修,于2007年重印。有《武城曾氏族谱(二)》为曾勤旺、曾庆凡于2008年纂修。曾氏族人以“以诚爱国,以孝事亲;克俭克勤,垂训后昆”为族规家训。主要宗族活动有,黎氏族人在清明节期间到番禺沙湾、新会棠下拜祭黎氏太公,曾氏族人在清明节期间到番禺沙湾拜祭曾氏太公。
代表性民间信仰场所有包公庙和通应殿。包公庙,重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供奉包公像,农历二月十五的包公诞,信众会前往包公庙拜祭;通应殿,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供奉观音像和魁星像,春节期间正月二十六为观音开库日,信众会奉上水果等供品,上香,祈拜之后到庙内“金银库”取利是,并许下承诺,年底回来酬神。此外,村内还有华佗庙、观音庙和猴王庙。
村中流传有大罗生太公的故事。明代中期,大罗村有一位名叫黎暹,字林轩的青年,才学过人,明成化年间,年仅二十出头高中进士;在任浙江金华府知府期间,除掉号称“黄老虎”的恶霸,当地人民称他为“黎青天”。后来不幸病逝于金华,当地人为了怀念黎暹的功绩,除设祠祭祀外,还特意雕刻了一个黎暹座像,派人敲锣打鼓从浙江金华送到大罗村;在举行安放黎暹石像仪式的时候,浙江金华来人一齐跪地,三呼“金华人民的生太公”,此后,村民都称他为“生太公”。其著有《草庭稿》。村中还流传有为官20年,以秉公执法、善断冤案著称,被民众誉为“冼灯笼”冼光的故事等。
村中其他知名的人物有:冼宪祖(1587—1646),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曾历任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湖北武昌知府和江西按察使等职务,为官期间,刚直能干,廉政为官,善于整顿吏治,善于乡村建设而被百姓称颂;何德(?—1938)、曾昭平(?—1941)、黎湛(?—1938)和梁锐(?—1943),国民党军队抗日阵亡官兵;此外,还有支持家乡建设的港澳同胞黎汝钿、黎广洪、黎玲珍等人。
主要历史事件有,1987年3月22日,一股12级龙卷风掠过水藤、大罗、罗沙等村,造成6人死亡,其中大罗死亡1人,并造成房屋损毁等财产的损失。
2008年4月,大罗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14年5月,被省妇联授予“广东省儿童友好社区”。
(资料填报:黎转兴、黎伟杰、冯立嘉,初稿撰写:黎伟杰、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