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30

道教村.png

道教村,位于乐从镇的东南面,距离镇政府5公里,与劳村、大罗村相邻。南宋后期,有张氏为避兵乱,自北经南雄珠玑巷辗转迁到此地定居,渐成村落。时有人提出,要重视道德教育,而取名“道教”。

村庄南有沙良河,内有道教涌蜿蜒流淌。宋代时,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鹭洲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道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鹭堡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劳村人民公社;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道教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道教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道教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道教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姓氏有张姓、梁姓,张姓占户籍人口约九成。据村民介绍,张姓在南宋末年从中原地区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辗转迁移至本地。梁姓经南雄珠玑巷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617人,其中男性1286人,女性1331人;80岁以上老人59人,最年长者99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136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23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481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650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87人、澳门同胞有43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22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

公共设施方面,1969年,村建成入村沙路,可通汽车,1986年,入村沙路铺上水泥混凝土,总长900米,后经扩建成乡道道教入村大道,入村大道连接省道三乐路,交通便利。1964年架设农村电网,电灯照明开始,农业初步使用抽水机,70年代初期通电话,1988年村民饮用上自来水,90年代中期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通网络。

道教村1.png

村内有道教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210人,教职工25人。有道教公园,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公园内有一湖,湖中央有九曲亭,九曲亭采用传统风格和工艺建造,六根支柱,两层亭盖,亭影与亭相映成趣,美轮美奂。有道教体育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占地面积4300米,采用钢架结构,为镇内第一间村级大型体育场馆。有老人康乐活动中心。还有农家书屋,藏书1610册。

村中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在制丝业和制糖业方面曾经一度兴盛。1921年,有顺德容奇的信隆、同盛和、利安、广昌成栈的蚕茧输往道教。1921年至1928年,村中有两间丝厂。1938年,村中有益农糖厂,机器一台,工人约有80人。现时经营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农业以塘鱼养殖和蔬菜种植为主,塘鱼有四大家鱼和加州鲈等,有鱼塘面积615亩,农业产值约4863万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兴起,形成道教工业区,以五金加工、家具制造和钢铁分条为主,2015年有工业企业55家,工业产值约6.2亿元;商业主要为餐饮、零售和服务业,有商户135家,商业销售额约1062万元。村民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房屋出租等为主要收入来源。

村内有特色技艺为佛像木刻。张桂生是村中佛像木刻传承人,雕刻出的佛像,类型繁多,颇具艺术创造性。

该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丰乐坊德星巷8号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为80平方米,清代建筑风格,青砖墙,红砂岩石脚,麻石窗框,铁窗枝,民居里有前院、后院,还有附属建筑厨房、柴房、冲凉房等。

道教村2.png

村内有祠堂为张氏大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年,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为祀奉张氏始祖张仲宣而建。祠堂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两进,灰塑龙舟脊,垂脊下有灰塑狮子,人字封火山墙,蓝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头门进深两间11架,前廊三步。步廊的鳌鱼托脚、柁橔雕刻精细。墙楣有“葫里乾坤”、“携柑送酒”等人物花鸟壁画,上有庚戌年款、青蘿峯居士韩柱石落款。后堂进深三间15架,前四架轩廊,后三步廊。后金柱间置雕刻非常精细的几脚花罩。祠堂博古梁架以瓜柱、柁橔承托梁架及檩条,瓜柱上刻如意纹。祠堂具有较好的艺术价值,体现清代建筑风格,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

其他传统建筑有张氏始祖墓,占地约80平方米,墓碑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冬改石拱门碑,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冬日因石碑前倾以重修,该墓在民国时期改风水为富贵两收,文武并举之月形罗圈石墓。

村内有旧石刻有“德星巷”,为巷口坊碑,现存于丰乐坊德星巷。代表性楹联有“紀念珠璣,傳家孝友”,代表性匾额有“張氏大宗祠”木匾,均书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存于张氏大宗祠门口。“帥府廟”牌匾,现存于康公庙。村中有《张氏族谱》,为张氏后人修撰。张氏族人以“忠、孝、节、义”为家训。

主要宗族活动有张氏宗亲祭祖活动。清明节期间,张氏宗亲会组织包括江门、惠州等张姓族人子孙前来张氏始祖墓拜祭张氏大太公。农历七月初七,张氏族人都会在张氏大宗祠举行为期3天的“七姐诞”,并举办3天斋宴。重阳节期间,宴请年满60岁的长者,举办“重阳敬老活动”晚宴。

道教村3.png

村内民间信仰场所有观音庙、康公庙、洪圣庙和北帝庙4座。观音庙,建于宋代,1987年重修,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期间,信众会前去拜祭。康公庙,始建于明朝,主要供奉康公元帅、车大元帅和麦大元帅,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主帅诞”,信众到庙进行拜祭,先奉上水果等祭品,添香油,点上清香和蜡烛,进宝并“祈杯”,祈求家人身体健康、出入平安和心想事成等。村中流传有道教康公元帅庙的传说。

主要历史事件有:1987年,该村举行五人龙舟邀请赛,吸引来自顺德、南海等地48支队伍参赛,观众15000多人,热闹非凡;1987年3月22日,一场龙卷风袭击道教村,死亡3人,倒塌和损毁房屋73间。

道教村主要人物有:张大勋(生卒年不详),明万历武举人;张大成(生卒年不详),明万历武举人;张鸣宰(生卒年不详),清康熙举人、任秀水县知县;张权(生卒年不详),字乃卓,号异庵,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中武举,出任恩平县守备,其练兵有方,1713年冬领兵剿匪,中炮阵亡;张周璧(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举人,澄迈县教谕;张汝璧(生卒年不详),清同治举人,内阁中书,历任广西梧州、泗城、思恩府知府;张魁(生卒年不详),清同治举人;张曜藻(生卒年不详),清同治举人;张包登(?—1984),香港同胞,曾捐资建海光桥;张叶泉(生卒年不详)、张启泰(生卒年不详),香港同胞,曾捐资建道教小学;张绍基(1940—2016),知名华侨,曾长期担任留尼汪南顺联谊会会长。

2002年12月,道教村被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04年12月,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11年12月,被广东省体育局评为“广东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资料填报:张敏婷、冯立嘉,初稿撰写:张敏婷、梁贵敏,总撰: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