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填村,位于乐从镇的东南面,距离镇政府6.2公里,与水口村、良村、劳村、岳步村相邻。据相关记载,南宋前期,由潘、麦、区、何、韩、梁、霍等姓相继迁入而渐成村落。先名新填,清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顺德筹办团防时改名为莘坭,不久称莘填,沿用至今。
村庄位于细海河的南面,河涌环绕,环境优美。宋代,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鹭州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莘填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鹭堡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劳村人民公社劳村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劳村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劳村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劳村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劳村村委会至今。
村中现在主要有霍、区、韩和林等姓氏。据《劳村村志》新填坊追溯姓氏来源记载:“霍氏来自南海石头,区氏来自顺德登洲,何氏来自本区良村太平坊,韩姓来自顺德古坝的各房分支到新填村开族。”
2015年末,户籍人口400人,其中男性193人,女性207人;80岁以上3人,最年长者93岁(男);实际在村人口有396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约5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有约48人;海外留学人员1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00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10人、澳门同胞有15人、台湾同胞有2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20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南非、危地马拉和马达加斯加。归侨有3人。
公共与文体设施:有省道三乐路经过该村,交通便利。20世纪60年代全村实现水泥硬底化,70年代中期通电和通电话,1996年通自来水,90年代期末通网络。村内有莘填体育公园,内有乒乓球台和多个体育设施,绿化面积有400平方米,夏日炎炎之时,园内提供了休闲、聊天和下棋的场所。
村中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还以耕塘养鱼,种植甘蔗为主。现时经营主要为农业和商业。农业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有鱼塘面积350亩;商业方面主要为零售业,有商户2家。2015年,农业产值约450万元;商业销售额10万元。村民以农业生产、工资收入、房屋出租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分红等收入为主。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煎堆、油角和年糕等;七夕的花生、大蕉、龙眼和雾仙秧(禾秧)等。
村中存留有祠堂石刻,刻有“華峯區公祠”字样,现存于莘填北便街28号民居前。族谱有《区氏族谱》,为区氏后人纂修。区氏族人以“忠、孝、义”为族规家训。主要宗族活动有:区氏族人每年新历的4月2日到广州白云山祭祖;韩氏族人有春秋二祭,分别在清明后第二个星期六和重阳后第二个星期六到番禺古坝拜太公。
村内民间信仰场所有北帝庙、东社社公和西社社公。其中,北帝庙,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供奉医灵大帝、福德土地、韦佗先师,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期间香火鼎盛,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到来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东社社公,年代久远,由厚重的花岗岩砌筑,古朴浑厚,供奉土地神等,为村内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在春节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带着祭品前来拜祭。
据记载,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是该村的全盛时期,当时村中有800多户,人口达到2200多人,全村有各姓祠堂30余间,既有兴旺的街市,又有集中的磨坊,五区的磨拆工会设于此,盛极一时。日本侵略军入侵沦陷时期,民不聊生,另因村无力自卫,頻遭抢劫,到处残垣断壁,触目惊心,至日本投降,只剩大小房屋17间,人口约70余人。
村中主要人物有:霍与阶(生卒年不详),明嘉靖副贡;霍飞腾(生卒年不详),清嘉庆岁贡;霍赓飏(生卒年不详),东莞营,仕宦武职。
2013年,劳村(含莘填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洪嘉铭、冯立嘉,初稿撰写:洪嘉铭、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