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村,位于乐从镇的东南面,距离镇政府6公里,与良村、道教村、岳步村相邻。据记载,南宋后期,有先民迁入定居而渐成村落。明朝时,有劳氏始祖彦忠迁入于此,相对于区、梁、谭、简、郑、曾等姓来说人数较少,故称“小劳子”,后改名为小劳,清朝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顺德筹办团防时易名为劳村。
村庄位于沙良河的北面,旧街涌流淌其中,一涌两岸,绿树成荫。宋代,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鹭州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劳村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鹭堡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劳村人民公社;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劳村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劳村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劳村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劳村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有劳、区、洪、黄和霍等姓氏,劳姓人数最多。劳氏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从新会县玉屏山丫髻岭迁移至本地;区氏在宋末元初从顺德北滘西滘迁至本地;洪氏于清朝中期从顺德勒流稔海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有户籍人口4971人,其中男性2467人,女性2504人;80岁以上100人,最年长者100岁(女);实际在村人口有4941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15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有30人;海外留学人员4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630人。村内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580人、澳门同胞有150人、台湾同胞有20人。祖籍该村华人华侨有200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南非、危地马拉、马达加斯加和古巴。归侨有35人。
该村有省道三乐路经过,交通便利。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村实现水泥硬底化,70年代中期通电和通电话,1996年通自来水,90年代末期通网络。有劳村童星幼儿园,2015年幼儿270人,教职工32人。有多村集约办学而成的新劳村小学,2015年学生1572人,教职工83人。有西街体育公园和劳村公园供村民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劳村图书室,藏书约3500册。村内还有细叶榕古树2棵。
劳村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曾经在商业、制丝和制糖方面比较兴盛。据记载,清咸丰年间,顺德全县圩市增至87个,其中有劳村的高填圩。19世纪末,有永盛纶机器缫丝厂,年产生丝几百担。民国初年至1921年,有粤经纶和永盛教等丝厂,产量颇丰。1922年到民国1928年,劳村还有丝厂3间。1933年,乡民劳楚翘从蔗苗培植场引进良种蔗试种,获亩产6-8吨糖蔗的好收成,开乐从种蔗先河。1938年,劳村乡顺利农场开设利华糖厂,从30年代到40年代,村中有利华、合成、联合、强华、益民、公平、利农、振华、人和、联兴、广大和利群等糖厂,据1948年顺德县糖厂调查报告称,当年顺德共有小型糖厂40间,其中乐从有19间,而劳村就占13间,当时劳村既是制糖工业区,又是片糖集散地,产品远销省内外,时有“金山小劳村”之称。现时经营以农工商业并举。农业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有鱼塘面积1709亩;工业主要有五金加工、家具制造和钢铁分条等,工业企业70家;商业主要为餐饮和零售业,商户55家。2015年,农业产值约3000万元;工业产值约1.5亿元;商业销售额约500万元。村民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房屋出租及村集体经济分红为主。
村内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20座,代表为高福平阳六巷7号和石路大街一巷8号民居,均保存完好。现存宗祠4座,为奇山劳公祠、区氏宗祠、日光劳公祠和万松劳公祠。奇山劳公祠,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重修,占地约900平方米,坐西向东,中路面阔三间,进深三进,灰塑博古脊,金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鸭屎石脚,门额上阴刻“奇山勞公祠”楷书,“民國三十六年重修”落款,该祠堂曾作为顺德人民起义军第七大队的总部和农民协会的活动场所,其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区氏宗祠,建于清代,2015年重修,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中路面阔三间,进深三进,青砖墙,花岗岩勒脚,金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门头木匾刻“區氏宗祠”。
其他传统建筑有:都尉第、劳村牌坊和联谊学堂。都尉第,建于清代,面阔约10米,进深约12米,灰塑博古脊,素胎瓦当,青砖墙,为劳氏十七世劳永兆所建,其于清嘉庆年间任岳阳水师营都尉,领四品衔,故名;劳村牌坊,建于1990年,位于劳村入口处,有四个墩柱,外墙采用中华彩绘陶瓷,头顶镶2条金龙,刻有“和平”和“進步”。
村中有旗杆夹石13块。其一刻有“鄉試中式第五十五名舉人光緖十四年戊子科十八傳孫錦章立”字样,现存奇山劳公祠前。代表性楹联有“家勞溪而昌阙世,起博士以大其門”,现存日光劳公祠;“水滙東西地合龍形三湧浪,堂兼左右天開鹏翼两垂雲”,现存奇山劳公祠;“思源流世澤,成德振家聲”,现存区氏宗祠。代表性匾额有劳之辯题的“奇山勞公祠”石匾、劳先鞭题的“大中至正”木匾,现存奇山劳公祠内。有区氏宗祠木匾,现存区氏宗祠。
村内有《劳氏族谱》,为劳氏后人劳文谦于清乾隆年间纂修,劳氏族人以“忠、孝、节、义、志、诚、勤”等为家训。重要文献有《劳村村誌》,为劳非声于1987年编纂。
村中主要宗族活动有区氏每年4月2日到广州白云山祭祖,清明节后第二个星期六在劳村区氏宗祠拜太公,10月2日有祠堂重光庆典合族活动。
村内民间信仰场所有医灵庙和北帝庙。医灵庙,始建于明代,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每年3月15日和9月15日(医灵诞日),信众前来贺诞,祈求人人身体健康,期间并设斋宴;北帝庙,始建于明代,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每年旧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期间香火鼎盛,信众络绎不绝到来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村中民俗有“狮过巷”和龙舟竞渡活动:正月初五,壶天坊有日夜舞狮的习俗,有十多人舞着狮子穿街过巷,家家在门前设银牌(采青)以示欢迎。狮子到来时便燃放鞭炮,以达驱邪之意;每年新历10月2日,会在壶天涌举行龙舟竞渡活动,有十多条龙艇,比赛设烧猪、烧酒和奖金等。
主要历史事件有:1936年夏末,在医灵庙附近发现一只大老虎,在射杀过程中,有两乡民被老虎抓伤。1939年夏天一个上午,一股日本侵略军窜犯壶天坊,以检查良民为由,鸣锣通知坊众集中石狮街头,又将村民数人囚于水口祠堂熏硫磺,为状甚惨。1949年7月,劳村乡成立顺德县人民起义军第七大队,劳光耀任大队长,何剑、劳满滔任政治指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旅港乡亲劳科记认捐鹭堡中心国民学校设施,出资修筑壶天坊石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区兆伦等向劳村大队捐赠面包车。1983年,港澳乡亲们捐资建设劳村小学并修桥修路。1987年,旅港乡亲集资修劳村候车亭方便群众。
劳村主要人物有,劳绍科(生卒年不详),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劳温良(1631—1683),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任四川顺庆府广安州邻水县知县;劳通(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曾思孔(生卒年不详),明成化举人,知寿阳县,通判兴化府;简钦(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举人,知宜都县;区志才(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举人,知贵溪县;区执中(生卒年不详),明仕宦文职,仓副使;劳发衡(1673—1754),清康熙举人,雍正年任江西赣州府会昌县知县;劳火(1925—194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士,粤赣湘边区纵队北二支队主力团第一营教导员,于1949年8月在湖南汝城县作战牺牲;劳子雅(1910—2014),法国顺德同乡会会长、欧华文化交流协会总干事;劳松盛(1948—),致富能手,顺客隆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
2013年,劳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洪嘉铭、冯立嘉,初稿撰写:洪嘉铭、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