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30

良村.png

良村,位于乐从镇的东南面,距离镇政府7公里,与北滘马龙村、勒流稔海村、乐从劳村、北滘水口村相邻。相传,南宋咸淳九至十年(1273—1274年)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后,有罗士贵带四百多人到今大良避祸,有部分人到此开村。时有何、冼、谭、罗、吴、马等姓,却无梁姓,乡绅认为“无粮不成村”,于是取同音字“良”为村名,而取名良村。

村庄南有沙良河,内有良村大涌蜿蜒流淌,环境优美。宋代时,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新良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良村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劳良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劳村公社良村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良村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良村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良村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良村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有何、黄、马、梁、吴和徐等姓。何氏于明初从勒流黄连迁移至本地。黄氏于清朝时从顺德鸡洲迁移至本地。马氏在南宋建炎元年从浙江临安府(今杭州市)迁移至广东南雄,于南宋后期从江门新会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960人,其中男性954人,女性1006人;80岁以上有47人,最年长者9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66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约1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约3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453人。村中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祖籍该村的港澳同胞有30人。祖籍该村的华侨共有20人,主要分布在美洲。

公共设施方面,有省道三乐路和乡道良村大道经过,交通便利。1962年通电,1990年通电话,1993年通自来水,1993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1世纪初通网络。

有良村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120人,教职工20人。有良村中心公园,内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健身器材等。良村文化广场为村民活动中心。良村公共图书室,藏书1736册。村内有细叶榕、木棉古树4棵。

村中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曾经有比较兴盛的缫丝业和蔗糖业。民国初至1921年,村中有仁昌丝厂,产量高产值好;1921年,有顺德县桂洲的仁昌和茧栈的茧输往本村;1945年,有利兴记糖厂,机器一台,产量较大。现时经营农业以塘鱼养殖为主,有鱼塘面积1200亩;工业主要为中小型家具制造、五金加工和塑料加工等,有工业企业45家;商业为零售和批发,有商户3家。2015年,农业产值约3500万元;工业产值约7.5亿元;商业销售额约1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工资收入、房屋出租和村集体经济分红等。

良村1.png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55座,代表为太平路三念巷2号和水部路北大巷横一1号民居,均保存完好。现有宗祠7座,分别为何氏祖祠、塘轩何公祠、西龙何氏祠堂、太平祠堂、马家康乐楼和冲口祠堂和平洲马公祠。其中何氏祖祠,清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祠堂三路三进,屋顶为硬山顶,有约22米的翔龙图和花鸟图灰塑,瓦面为素胎筒瓦,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木门额上刻“何氏祖祠”楷书大字,门前支柱上方有较为精致的木制雕花,瓦面下方有一条雕有花鸟图的横梁,堂内有“三桂堂”堂匾,何氏祖祠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塘轩何公祠,占地面积约277平方米,堂内有“昌善堂”堂匾,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何氏祖祠与塘轩何公祠因比邻,所以两座祠堂有一条公用的“禮門”,别具特色。

良村2.png

有七乡蟠龙水闸,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水闸始建于清道光廿八年(1848年),东西向横跨河道,共三闸孔,长39米,宽6.1米,总面积238平方米,闸墩上阴刻“七郷蟠龍水閘”楷书大字,闸墩掐后均置梯形分水尖,以减少河水的冲击,分水尖上有麻石圆柱,作栓闸门之用,水闸原以厚东京木作闸门,门用厚铁片嵌边,手动开关,闸面靠岸两侧铺砌长条石,中间用长条木板作桥面。

扶风古桥,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桥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宽2米,长5.9米,为单孔石拱桥,桥拱由红砂岩石砌筑,采用横联砌置法,桥面5块麻石平铺,不设桥栏,两边各6级麻石阶,体态轻盈,其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村中流传有关于扶风桥的掌故。村中还有太平何氏书塾、水部陆家陆家书塾、陆家仁寿里阁楼等其他传统建筑。

代表性石刻有“平所馬”,刻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现存于平洲马公祠内。旧牌坊有楹联“良鄰益友善萬頃農漁業務利家國,村鄉好基層十億同胞立志振神洲”;“生扵斯長扵斯歷代源流遠,初教育再教育良溪精神長”。代表性匾额有“禄位髙陞”木匾,现存塘轩何公祠。

主要宗族活动有:本村马氏族人约有20-30人参加佛山马氏宗亲会组织的新会重阳祭祖活动,拜祭后每人均分烧肉一份,晚上在祭祖地点聚餐,有时在杨滘村马氏祠堂内聚餐;何、黄、梁、吴等姓在清明节有宗族聚餐活动。

代表性民间信仰场所有华佗古庙和乡主庙。华佗古庙,是顺德典型的地方庙宇,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砖木结构,庙身加轩廊香亭构成,庙身为硬山顶,香亭为歇山顶,庙身高起形成勾连搭,庙身麻石制成门框,正面檐下有灰塑装饰,匾额刻“華陀古廟”,上款“光緖乙未年孟冬重修”,下款“沐恩弟子何棠經敬送”,两侧有旧对联为“醫國出奇方奸雄破膽,療民操妙術扁鵲同聲”。庙内供奉华佗,每年华佗诞(农历四月十八),信众前来祭拜;乡主庙,供奉天后娘娘、地藏王等,信众每年主要在天后娘娘诞(农历三月廿三)前来祭拜,并在旁边良村大涌进行鱼类放生。此外,村内还有太平里观音阁和西龙社稷之神等5座社公,供奉土地神等。

良教村4.png

村中有比较浓厚的赛龙舟习俗,每隔3年会在良村大涌举办三人桡龙舟赛。比赛于元旦日下午1时在新地码头烧鞭炮“放龙”,赛程约2小时,设奖杯、锦旗、烧酒和烧猪奖励。村龙舟队曾在2012-2015年连续4年参加乐从镇村居龙舟公开赛获得冠军,多次代表乐从镇参加顺德区欢乐龙舟文化节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正因为有深厚的龙舟传统与文化,所以乐从镇龙舟队在2012-2016年9次代表国家参加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和世界杯龙舟赛,创造中国龙舟队参加国际龙舟赛历史最好成绩。

主要历史事件有: 1935年11月21日,村庄因火灾焚毁房屋120余间;1962年7月,南顺第二联围尾沙寮段决口,村派110人参加堵口复堤工作,约120名老、弱、幼被送到勒流暂住,甘蔗地与鱼塘禾田受灾,损失重大,同年良村排灌站完工;1979年,何良、何浩然、何衡川家族和何洛川家族资助重建良溪学校和卫生站等,20世纪80年代初,华侨港澳同胞赞助建成良溪学校教学楼、教师宿舍和礼堂;2003年7月27日,祖籍良村水部、时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的何志平先生回乡祭祖。

该村主要人物有:何泰鹏(1669—?),为清仕宦武职,曾任开平城守;何泰安(生卒年不详),清道光武举人;何廷熙(生卒年不详),字乐泉,倡建蟠龙围、良村大闸,规模宏伟,为邑中有名巨制;何梦骐(生卒年不详),清光绪恩贡;何启凡(1892—192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士,顺德县农会干部,1927年4月被敌人捕解至广州枪杀;何良(1918—1991),爱国华侨,为良溪小学、良村旧牌坊、卫生站以及村委会办公楼的兴建捐赠款项和物资起牵头作用;何思撝(1938—),祖籍良村水部,甲骨文书法家。

2010年6月,良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马键斌、曾浩柱、冯立嘉,初稿撰写:马键斌、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