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步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30

岳步村.png

岳步村,位于乐从镇的东南面,距离镇政府5.8公里,与北滘上僚村、北滘水口村、劳村、小涌村相邻。据相关记载,村庄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有岳氏等先民到此定居渐成村落,以建有码头为“埠”,而得名岳步。

村庄位于佛山东平河南面,有岳步涌沿村中心蜿蜒流淌。五代后周时期,属南海县分出的咸宁县;宋代时,复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登洲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岳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岳僚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劳村人民公社岳步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岳步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岳步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岳步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岳步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有何、梁、杨、陈、周、邓和黄等姓。据村志记载,何氏在元明两朝从新会等地迁移至本地。梁氏在明清两朝从番禺大岗等地迁移至本地。杨氏在南宋末年后辗转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4434人,其中男性2147人,女性2287人;80岁以上有97人,最年长者94岁(女);实际在村人口4428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13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20人;海外留学人员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300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

据2015年末不完全统计,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有214人、澳门同胞有75人、台湾同胞有4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9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澳大利亚、南非、比利时、马来西亚和法国。村中港澳台同胞和华人华侨人热心家乡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香港同胞捐资修建南头至劳村的一段石路;20世纪80年代,有港澳同胞伍明、郑鑑荣等28人捐资购买汽车两部、电视机等物资一批。

村庄紧靠佛山东平新城,有县道太平路、荷岳路和乡道劳岳大道经过,交通便利。1958年通电话,1961年通电,1992年通自来水,20世纪90年代末期通网络,2009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

村内有岳步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310人,教职工39人。体育设施有羽毛球场、南头篮球场、北头篮球场、盛拾篮球场和岳步篮球场等。有岳步公园和老人活动中心。有农家书屋,藏书1000册。村中有龙眼古树5棵。

岳步村曾经有兴盛的集市贸易、制丝业和制糖业。据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岳步已经有圩,为乐从八圩之一;民国时期,岳步仍然是乐从5个比较兴盛的集市之一,蚕市、桑市和日用百货规模大;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岳步的制丝业比较发达,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有广元丰、忠兴泰2间缫丝厂,年产生丝几百担;1922年到1928年,有丝厂3间;1932年,岳步有位于南头的新栈丝厂,位于冇牙社的广和哼丝厂,位于圩口绍基公的太记丝厂,位于麦家韦尚良公祠对面的广源丰丝厂,位于北头太平街的单柴丝厂5间丝厂;1943年,建有华大糖厂,1946年,建有远大糖厂,糖厂规模大,产量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的传统经营仍持续一段时间,有生产队经营砖厂。现时经营以工商业为主,有厂房、仓库和商铺170多家,2015年工业产值约3400万元,商业销售额约640万元。村民以工资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房屋出租等收入为主。

岳步村2.png

该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43座。代表为安定里街四巷2号和4号民居,均建于清朝后期,坐南向北,金字顶,青砖墙体,三级麻石阶上街门,硬木大门,门楣用花岗石装嵌,上方有壁画,设屏风门。

村中有何氏宗祠(荆石公),面积约125平方米,主体青砖砌筑,八字形山墙,素胎筒瓦,有花鸟砖雕,麻石门框和实木大门。村中有碑刻为“清何母大安人”,刻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现存于治安队。重要文献有《岳步村志》,由蔡满于1989年纂修。

岳步村1.png

岳步村历史悠久,是千年古村落。据县志记载,村中曾有侍御史何昶墓(或衣冠冢),在岳步沙背;有始建于南宋度宗年间的岳步大庙;有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芝兰社学;有祥发家塾,石匾落款为“民國廿五年季冬建”,书法大气刚劲,尽显时代气息。

岳步村3.png

村内代表性民间信仰场所为岳步大庙,其又名现真堂,供奉北帝神佛、八大金刚等。每年年初七,大庙会承袭传统,举行一年一度庙会,以行上香礼为主,并分斋菜、吃烧猪等。其间还有烧炮环节,有上僚村、良村及本村炮会送大炮竹到大庙进行烧炮,炮内有用彩布扎成的竹圈,分头炮、二炮、三炮顺序燃放,有取名为“添丁炮、发财炮”等,燃放时炮竹将竹圈抛出,以抢到为荣,抢到竹圈的村民来年还要送一个炮竹到大庙,但烧炮活动在2000年左右已经停止。此外,村中还有关帝庙和医灵庙。村中流传有“周家祠”与“北帝庙”的传说。

2001年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该村在岳步涌举办三人龙舟赛,吸引附近村居龙舟队参加。当天中午1点开始在麦家沙新闸内大桥前的河涌“放龙”,龙舟入岳步涌后经过7回绕赛,能完成全程的前21只龙舟按名次派发奖金,若挠手为岳步村户籍,并获得前18名的龙舟另发奖金。村中端午节沿袭旧俗盛行吃粽子,粽子花样繁多,咸甜口味都有,咸粽是糯米和猪肉、绿豆、花生、咸蛋黄等材料适当搭配,甜粽是碱水粽和红豆沙粽,用粽叶将材料包裹成三角形或四角形后水煮五六小时便可食用。

日本侵略军曾两次进村,第一次先火烧圩市铺户等,后乱抓10多人到北闸外桑市乱枪打死;第二次又拉一批村民到大祠堂烘硫磺,然后被日本侵略军乱枪射杀,滥杀无辜,村民四处逃难。据记载,村庄在抗日战争前有1万3千多人,在1937年到1939年之间,减少了2千多人,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村中人口只剩1350人,人口减少了90%,民不聊生。

村中主要人物有:何允升(生卒年不详),明崇祯举人;杨天意(生卒年不详),清康熙举人;杨自强(?—1940),国民党军队第一师教导团一营上尉政训,1940年10月在江西抗日阵亡;麦秉(生卒年不详),国民党军队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一中队特务长,在广东与日伪作战阵亡;黄健生(1901—1956),号泽南,南非归侨,1922年在乐从建立国民党顺德县第五区党部,成为乐从地区最早参加革命的同志之一,1924年在岳步将桑蚕自治会改为农民协会,同年到广东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乐从地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之一,1926年被委任为驻顺德农民运动特派员,1927年7月后,被任命为农运委员秘密组织各乡农军运动与斗争,1929年冬被捕,获救后于30年代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沦陷时期遭日本侵略军逮捕拷打被抛至荒野,后得党组织派人救治,1951年回顺德当文化馆长,1956年调任广州市文史馆长,同年6月在广州病故,1957年被省人民政府追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叶叔华(1927—),祖籍岳步,天文学家,历任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台长,曾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天体测量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奠基人,1994年8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叶叔华星”以资纪念;何锡钊(1946—),乐从香港同乡会主席,长期支持家乡建设。

2008年7月,岳步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14年7月,被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广东省创建充分就业村达标村”。

(资料填报:杨国强、梁淑颜、冯立嘉,初稿撰写:杨国强、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