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沙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21

良沙村.png

良沙村,位于乐从镇的西北面,距离镇政府3公里,与葛岸村、良教村、理教村、上华村相邻。明末清初,有部分良教村民迁入开耕拓地而渐成村落。因地处良教村尾的堤外沙滩,随其沙洲称良教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良沙。

村庄地势平坦,周围河涌交错。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葛岸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良教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葛良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沙滘公社良教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良教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良教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良教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良教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有霍、祝、蒋等姓氏。2015年末,户籍人口249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129人;80岁以上有9人,最年长者年龄89岁(女);实际在村人口有173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46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7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543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以广府民系为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约60人、澳门同胞有约25人、台湾同胞有约18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约150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和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地区。

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有大成缫丝厂。现时农业主要养殖四大家鱼,有鱼塘面积111亩;工商业以中小规模的金属制品加工、木质家具制造和餐饮为主,有厂房、商铺和仓库等50多家。2015年,农业产值约240万元;工业产值约2000万元。村民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工资性收入及村集体经济分红为主。煎堆、油角和蛋散等是春节传统节庆食品。

公共与文体设施:有县道禅西大道和乡道樵乐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村内1964年实现通电,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电话,1995年村道水泥硬底化和通自来水,90年代末期通网络。村内有篮球场和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

该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35座,代表性有良沙村六巷21号民居,金字硬山顶,青砖墙,麻石窗框,铁窗枝,西式窗楣有拱形小鸟山水灰塑,长方形露台屋檐,雕花封檐板,花鸟砖雕墀头,麻石制成的门框、门额和门槛,有趟栊门。还有十七巷10号民居,主体为三层建筑,金字硬山顶,青砖墙,西式半圆柱窗框,铁窗枝,窗楣有图案,长方形露台屋檐,雕花封檐板,花鸟砖雕墀头,麻石制成的门框、门额和门槛,有趟栊门。

良沙村1.png

村中有如天霍公祠、祝氏宗祠两座祠堂。如天霍公祠,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占地面积270平方米,祠堂三间两进,墙体用青砖砌筑,麻石墙基,山墙采用镬耳形制,头门为敞楹式,两侧次间各设有一根花岗岩方石檐柱,石虾公梁、雀替、驼峰斗拱,前跨为博古梁架,大门设麻石门套,石门额刻“如天霍公祠”,上款刻“宣统二年庚戌重建”,下款刻“二十傳孫鸞藻敬書”。祝氏宗祠,建于清代,2016年重修,占地面积280平方米,祠堂三间二进,以花岗岩为大门框架和勒脚石,墙体用青砖砌筑,山墙采用镬耳形制,雕花梁架,两根花岗岩前檐柱,四方出戟柱础。

村内现存有旗杆夹石刻两块,其一刻“光緖壬午年郷試中式第二十名舉人”,现存于良沙入村道旁。其二刻“署理廣西全省高華檢官、廣西最優秀第六名法官、法律科副貢生庚戌□”,现存于如天霍公祠前。代表性旧楹联有“篤城萬代光先祖,故宇千秋蔭子孫”和“祖德傳天下,孝義在心中”,代表性旧匾额有如天霍公祠石匾和祝氏宗祠石匾,现存于相应祠堂。

该村有《两广祝氏总谱》,为祝至上于2014年纂修。祝氏族人以“爱祖国、爱中华;笃父子、重人伦;夫妻和睦,家兴旺;养子不教,父母之过;友兄弟,睦亲族;修身、重礼仪、敦品行;审时度世、要灵变;人以勤为本,未雨绸缪”为家训。重要文献有《良教乡志》,为霍祖荣于1988年纂修。

良沙村2.png

主要宗族活动有,清明节当天,霍姓子孙集中在如天霍公祠祭祖,祝姓子孙集中在祝氏宗祠祭祖,俗称“拜太公”,主要仪式是在祭台摆上苹果、松糕、白酒、烧猪,然后烧香和点蜡烛,跪叩拜祖,祈求身体健康、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村中民间信仰场所有文武庙,建于清末民初,1994年重建,供奉关帝、文昌帝君、财神、天后和观音,每年六月二十四(关帝诞)和九月十九(观音诞)信众在该庙进行拜祭,主要仪式是祭台摆上供品,然后烧香和点蜡烛,跪叩拜神,还请大师诵观音经和保安经,祈求身体健康、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据乡志记载,良沙村有一段革命思潮相传的历史。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村民霍林(元帅林)率队参加洪秀全队伍,失败后隐身乡村,影响着大批进步青年积极反清;清光绪十年(1884年),良教沙农民霍基、蒋胜等10多人在反抗官府后远走毛里求斯;清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爆发,该村南非、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霍喜来(任民军营长)、霍梓宁、霍顺良、竺德维和蒋标等青年华侨回乡响应参与乐从举义,失败后逃亡海外。霍荫芝、霍秀石和霍梓宁等同盟会会员逃亡毛里求斯,后转南非。又据《良教乡志》记载为:霍起来、霍润梅、霍世芬、霍代、霍卫津、霍卫潮、祝为、祝顺良、蒋标等参加革命起义。所以,民国成立后,广东都督胡汉民为表彰良沙的革命功绩,赠予亲笔题词“为国宣劳”的木刻牌匾作为纪念。

该村曾三次水灾。1915年,遭受特大洪水,南顺东西围缺堤,良沙发生塌屋和伤人的事件;1942年6月,因特大洪水造成的“困塱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因此后饿死100多人;1949年,理教大沙基崩堤,良沙被沙积覆盖的耕地面积有百亩。 

1941年,良沙村被村匪纠集外匪100余人进村洗劫,全村财物被抢掠一空。1942年,珠江纵队二支队有小分队6人,受良教沙的邀请进驻该村,震慑了当时的村匪。 

村中主要人物有:霍荫芝(1889—1966),革命归侨,1912年加入同盟会,后赴南非,1942年从香港返乡,为抗战游击队二支队队医,一向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为创办乐从同仁医院筹款,又在良教沙开办夜校,办理赈济村民工作;霍恩祺(1911—?),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市长和议员,1983年,霍恩祺应顺德政府邀请,率毛里求斯南顺会馆观光团远赴故乡,并促成佛山市与路易斯港市联盟为姊妹城市。

2009年6月,良教村(含良沙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谭桂芳、何伟国、冯立嘉,初稿撰写:何伟国、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