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岸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21

葛岸村.png

  葛岸村,位于乐从镇的西南面,距离镇政府1.5公里,与乐从圩、教德、明罗、沙滘、良教村、上华村相邻。相传,东晋年间,瘟疫流行,有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葛洪曾到此施医送药,后人以此为念,在其登岸进村地方立牌坊,书“葛仙道岸”,故名葛岸。宋代,有范氏、宋氏先民迁入此地,渐成村落。

  村庄有沙良河流过,东有教德涌,南有竹基涌,西有三丫涌和陈田涌,中间有豆腐涌蜿蜒流淌。宋代时,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葛岸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葛岸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葛良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沙滘公社葛岸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葛岸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葛岸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葛岸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葛岸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有岑、伍等姓,主体为岑姓。岑氏在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从浙江迁移至广东台山市岑边村,明朝前期从南海九江迁移至本地。伍氏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从河南汴梁迁到广东南恩州,在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从广东台山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375人,其中男性1170人,女性1205人;80岁以上老人106人,最年长者97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375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2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000人;海外留学人员1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8000人。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祖籍该村香港同胞有150人、澳门同胞有70人、台湾同胞有20人。祖籍该村华人华侨有250人,分布在南非、东非、澳洲、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马达加斯加、新加坡和越南等国家与地区;归侨10人。

村内现时经营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农业主要为鱼苗孵化,鱼塘面积有252亩;工商业为钢材和家具贸易等,有工厂、商铺、仓库等700间,有员工3000多人的东箭汽车用品制造有限公司。2015年,农业产值约300多万元;工商业产值约13亿元。村民以工资收入、集体经济分红及房屋租金收入等为主要收入来源。

公共设施方面,有省道乐从大道、城市道路环镇西路和乡道樵乐路经过。1964年通电,20世纪70年代初期通电话,1987年村道水泥硬底化,1992年通自来水,90年代末期通网络。

葛岸村1.png

2015年,有葛岸幼儿园,在园幼儿310人,教职工40人。有葛岸公园、葛仙公园等5座公园。有灯光球场、兵乓球场、曲艺室、舞蹈室和健康绿道等文体设施。有文化活动中心和北区俱乐部。有岑桑书屋,藏书7200册。村中有细叶榕、水翁、木棉古树3棵。

村庄历史悠久,存留有民居、祠堂、石刻和庙宇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100间。岑桑祖居,又称岑桑书屋,建于清末,原为奉政大夫第,坐西南向东北,高二层,占地约100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头门凹肚式,墙楣有“平步泗合造”字样,麻石门框,有木门及木趟栊,它是岭南典型民居,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有“義正”、“禮和”两条古巷和怡燕堂书室。

葛岸村2.png

现存宗祠10座,其中岑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坐西北向东南,面阔三间,四带一两屋后楼,进深约55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祠堂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鸭屎脚石。祠堂规模较大,形制规整,为顺德祠堂杰作之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岑氏大宗祠魁星阁内收藏有碑刻两块:一为《倡建留荫亭碑記》,落款为“光緖十六年嵗次庚寅七月吉日”。二为《重修留荫亭碑記》,落款为“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四月榖旦立”。次川岑公祠,为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伍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三间三进,有旧楹联“一公拜將出南恩振紀綱而綏十州齊家治國,八世執經来葛水肯堂構以崇五馬啓後承先”。其它为:梅南祠、前川岑公祠、爱泉岑公祠、念斋岑公祠、德仁岑公祠、淳斋岑公祠和儉菴岑公祠。

村内代表性石刻有“葛仙道岸”,书于北宋前期,现存葛仙公园;有“庚寅恩科會試中式第二百三十六名進士欽点翰林院庶吉士伍文琯立”,立于清光绪年间,现存伍氏宗祠。有《葛岸伍氏族谱》,为伍氏族人于清后期续修;《岑氏族谱》,为岑氏族人于2003年纂修。主要宗族活动有,九月九重阳岑氏宗亲会组织岑氏子孙到九江拜祭大太公;伍氏清明节在伍氏宗祠祭祖聚餐。

村中民间信仰场所有:玉虚宫,建于清乾隆年间,供奉多位神明,宫内有“玉虚宫乾隆嵗次丙午孟秋吉旦重修”石刻,有书于清乾隆年间的“环秀水以潆洄恩波长洽,面樵山而耸峙德威同瞻”和书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天道無私種善既深方錫福,人生莫妄問心不愧可揚休”楹联;北帝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供奉北帝、太岁、天后娘娘和观音娘娘;葛仙宝殿,建于2010年,纪念葛洪。以上三处,每到神诞,都有拜祭,祈求国泰民安。

葛岸村的特色民俗活动“葛仙文化节”,在农历三月廿四举行。上午有菩萨巡游,各社男丁醒狮队集中到大庙,把庙中供奉菩萨用4人大轿抬出巡游,菩萨在每个社稍作停留,供路过村民游客礼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大吉。下午有葛仙巡游,由村中长者带领,抬着葛仙翁神像巡演方阵沿着村内街巷巡游,锣鼓喧天醒狮起舞。晚上举行万人宴,祈求晚宴后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从2013年开始,葛仙文化节成为区域内的一个文化盛事。村中留传有葛洪施医赠药,医治瘟疫的“葛仙道岸”的民间掌故。

葛岸村3.png

村庄商业圩市孕育早,曾经丝业兴盛。明万历年间已有葛岸圩,为乐从地区八圩之一。19世纪80年代,村中有美纶昌、瑞和纶机器缫丝厂,产量高效益好。1919年,有岑国华、岑钿礼在瑞祥和率先推行复式缫丝新法,产量质量显著提高。民国初至1921年,村中有瑞祥和、同源、美纶昌、细记等丝厂。其中,岑国华(1866—1942年),名汝鎏,葛岸人,清末民国广东丝业巨商,曾在顺德桂州、葛岸等地先后开办近20家丝厂,在广州沙基新兴街创办永泰隆丝庄,在沙面法租界设立永泰隆洋行,在广州开设银号等,成为清末民国广东乃至全国有名丝业巨贾。曾当选广州商会会长,仲恺农校名誉理事,曾以巨款捐助广州柔济医院和乐从同仁医院,并热心其他公益事业。

主要历史事件有:1927年,新加坡华侨岑叶良兴办葛岸明新学校。1931年,岑氏大宗祠门前湖心搭戏台演大戏,吸引千三四人看戏,是晚10点半左右戏棚突然失火,造成81人死亡,100多人受伤。1939年正月二十一日晚晨,日本侵略军从村北华的东面入侵,村自卫队登上炮楼奋起阻击,日本侵略军久攻不下,继而向村东的迎阳新街攻击,进入村后到处放火与射杀,焚毁房屋30多间,杀害村民30多人。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成葛岸大道,由港澳同胞大力捐资。

葛岸村历来文风兴盛,人才辈出。主要人物有:伍常(1450—?),明弘治举人,通判南昌府;伍荣光(生卒年不详),诰封奉政大夫,清嘉庆年间捐资捐地起尊本堂;伍文琯(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知四川仪陇县;岑恂(1925—1945),革命烈士,抗日战争时期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战土,中共党员,1945年在粤北作战牺牲;岑桑(1926—),著名作家、编辑,曾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岭南文库》丛书执行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2004年,葛岸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2007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广东省文明村”;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0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资料填报:岑翠仪、冯立嘉,初稿撰写:岑翠仪、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