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丫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21

北丫村.png

  北丫村,位于乐从镇的南面,距离镇政府约1公里,与兴乐社区、沙滘村、乐从圩相邻。清代中期,有先民迁入而渐成村落。据传,清朝后期,该地一部分原称上新隆,一部分原称北华。后因谐音或地理缘故,得名“北丫”。

  村庄东临英雄河,中间有沙良河流过。清朝后期,属顺德县第五区北鸦村;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上新隆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沙隆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沙滘人民公社东村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沙滘东村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东村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东村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沙滘社区居委会至今。

  开村以来,村内逐步建成三条街,分别为上北丫、中北丫和下北丫。村中现在主要有霍、刘等姓。霍姓主要聚居在上北丫,据老人介绍,霍氏在清代中期迁入,来自南海石头。刘姓主要在中北丫和下北丫居。

  2015年末,户籍人口377人,其中男性196人,女性181人;80岁以上11人,最年长者90岁(女);实际在村人口有227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2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有15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121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沙滘口音。

  2015年末不完全统计,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40人、澳门同胞有4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45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越南、加拿大等国。据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已有霍姓族人霍虾的曾祖父前往越南。

  公共与文体设施:有省道S121、乐从大道、乡道河滨南路经过,交通便利。1960年通电,20世纪80年代末期通电话,1989年通自来水,1992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期通网络。村内有下北丫公园,面积300平方米,内有龙眼树和凉亭,夏日炎炎之时,村民可以在这里休闲、聊天和下棋。

北丫村1.png

  村庄传统经营以种桑养蚕、种植甘蔗、养猪和塘鱼养殖为主,曾经丝织业兴盛。村中曾有大型国营丝织企业前进丝织厂,其前身为沙滘村的永大丝厂,20世纪80年代初期迁来该村,当时主要生产化纤、混纺和丝绒等织物,年产布匹520万米,产值1.5亿元,1999年搬离。现时经营以商铺租赁和家具销售为主,有商户350家,其中顺联北区家私城,家具销售商铺面积约18万平方米;农业有塘鱼养殖,有鱼塘面积12亩。2015年,农业产值约25万元;商业销售额约3亿元。村民以商业销售、工资收入、房屋出租收入及村集体经济分红等为主要收入来源。

  该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30座。代表为上北丫街六巷9号民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典型清末民国建筑风格,主体二层,镬耳山墙,麻石窗框,铁窗枝,大门小屋檐素胎瓦当,雕花封檐板,有花鸟砖雕;还有上北丫街四巷13号民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主体二层,金字硬山顶,麻石窗框,铁窗枝,有花鸟砖雕墀头,有趟栊门,三级麻石阶上街门。

北丫村2.png

  现存宗祠为霍氏宗祠,建于清代,1990年重修,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砖木结构,三间两进,正门有旧匾额“霍氏宗祠”,有旧楹联“新賢興偉業光前裕後,隆意衍椒蕃萬世流芳”,建筑保存完好,现仍作为祠堂使用。

  该村主要宗族活动有北丫霍姓子孙清明节前一日(寒食节)聚集在祠堂进行祭祖聚餐。

  村内民间信仰场所有上新隆社稷之神、中北华社稷之神和北华社稷之神。社公多由花岗岩砌筑,供奉土地神和谷神,逢除夕、春节、正月十六、端午、七夕和中秋等节日,信众都会带着祭品前来拜祭,过程有摆供品、上香、祈祷、烧金银纸等。

  村中流传“一个小村庄的抗战”的掌故,由霍汝昌刊载。主要讲述在抗日战争末期,有叫霍锦龙、霍兆根、霍增纯、霍汝彬的青少年,目睹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惨状,趁鬼子到河涌洗澡之机,偷走日本侵略军关枪的故事,表现了村民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2007年7月,沙滘社区(含北丫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霍静谊、冯海棉、冯立嘉,初稿撰写:霍静谊、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