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滘村,位于乐从镇的南面,距离镇政府2公里,与新隆村、水藤村、葛岸村、乐从圩、北丫村相邻。相传,因宋绍兴年间有罗姓人迁入而渐成村落。村原名沙溪,至明代有岑氏兄弟改“溪”为“滘”而得名沙滘。
该村内有沙滘大涌,村东英雄河为1958年10月村民参与开挖。该村曾分为东、南、西、北村,现连成片。宋代时,属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葛岸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沙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沙隆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沙滘公社四村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沙滘四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沙滘四村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沙滘四村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沙滘社区居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有陈、何、岑、梁、刘、吴和冯等姓氏。其中,富登公陈氏宋代从广东增城迁移至顺德大良,南宋绍熙五年前后从顺德大良迁移至本地;僊谿公陈氏北宋末年从浙江长兴县经江西会昌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宋末元初从西樵丹灶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7649人,其中男性3794人,女性3855人;80岁以上190人,最年长者101岁(女);实际在村生活人口6589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184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有910人;海外留学人员2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9871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沙滘口音。
村中港澳同胞和华人华侨多,侨居海外早。据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东村人陈宁远赴毛里求斯,1841年东村人陈锦河的祖父乘舟到美国,1885年东村人陈萼楼远赴南非,1890年沙滘人陈敖到达马达加斯加。2015年末不完全统计,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1350人、澳门同胞有1060人、台湾同胞有7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3335人,分布在美国、南非、马达加斯加、越南、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留尼汪和塞舌尔等国家与地区;归侨有20人。
村内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曾有纱、绸和刺绣等织品蜚声海内外。早在明代,沙滘等地的桑基鱼塘已得到成片开发,至清末民国时期丝织业兴盛。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乐从新增沙滘丝市,为乐从三大丝市之一。民国初期,村中有大成良、隆栈、纶丰、纶盛和广永源等丝厂。1921年,顺德境内有桂洲的纶丰、祥栈、凤经、元纶、成栈,容奇的盛成昌、同记昌,大良的昌盛成茧栈的茧输往沙滘。
改革开放后,商业蓬勃发展,1988年形成家具销售规模化的市场雏形,今日成为世界性家具采购与集散中心,商铺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成为佛山乃至全国有名家具商贸名村。村中现时还有塘鱼养殖,约750亩;有家具生产、制衣和五金制造等35家企业。2015年,农业产值约3800万元,工业产值约3500万元,商业销售額33.6亿元。村民以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房屋出租收入等为主。
公共设施方面,有省道S121和乡道沙滘大道经过该村。20世纪60年代初期通电,70年代中期通电话,90年代中期通自来水和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期通网络。
2015年,该村有沙滘小学,学生2083人,教职工102人。有东村、南村、西村和北村幼儿园,幼儿共1618人,教职工207人。有东村村心公园、南村公园、西村公园和北园公园等11个公园。有东村老人康乐苑、崇文康乐园、西村康乐中心和北村老幼康乐中心等7个村民活动中心。村内有潺槁树、细叶榕、水翁4棵古树名木。
村庄为佛山乃至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共有11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在200座传统民居中,大澳旧址一巷1号与大澳旧址一巷11号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有南村牧伯里古建筑群和西村低地古民居群,民居多为镬耳山墙,底部红砂岩砌筑,门额及窗楣上有精细的灰塑或砖雕装饰,建筑规整,规模庞大,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宗祠18座,其中陈氏大宗祠,是广东两座最大的祠堂之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兴建,占地约9600多平方米,五间三进,硬山顶,高大灰塑脊,青砖墙麻石脚,“陳氏大宗祠”牌匾、“本仁堂”堂匾、花岗岩石柱、东京木木柱和花梨木神台等保留至今,三雕一塑等装饰构件无一不精,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它为:刘氏宗祠、岩贵岑公祠、西墅陈公祠、东山陈公祠、松基祠堂、振明公祠、丽山公祠、京庵陈公祠、爱堂陈公祠、环翠陈公祠、瑞田陈大夫家庙、澜月陈公祠、淑斋陈公祠、毅轩陈公祠、良冲慎芝祠堂、乐斋祖祠和澄碧陈公祠。
村中还有翼堂家塾、承翠家塾、恢发书屋、蘭卿家塾、群劳私塾、怒献家塾、低地中街二巷门楼、沙滘津梁、良冲高桥、白莲红炮楼和低地炮楼等众多传统建筑。
村内碑刻、匾额和楹联众多,代表性碑刻有《扶嘗廣益會碑記》,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存于陈氏大宗祠。《續科廣益會碑記》,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存于陈氏大宗祠。《僊谿太祖建祠捐欵碑》,书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存于陈氏大宗祠。代表性旧楹联有“貽(或詒)謀光潁水,燕翼裕沙溪(或谿)”、“南陽延世澤,東漢著名勳”、“起彭城安居千載,敬毓秀護蔭萬年”等。代表性匾额有陈纬乙榜进士木匾,书于明成化年间,陈汝霖进士木匾,书于清同治年间,均存陈氏大宗祠。“新巷”石匾,书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暂存承翠家塾。有“潁川舊址”和“潁水支源”门楼石匾,书于民国初年,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单位。有颍川旧址的掌故。
村中族谱有7本,代表有《广兴堂族谱》,为懋谦于民国6年(1917年)纂修;《沙滘岑氏族谱》,为岑子波、岑柱根、岑柱森、岑伟廉于1999年整理;《敦睦堂族谱》,为陈铭津于2004年纂修。有刻着乡规民约《永禁規條》的石碑,立于清末民初,现存南村公园边。
主要宗族活动有:西村毅轩陈公祠族人清明节前一日(寒食节)在各自祠堂进行祭祖聚餐;沙滘陈姓子孙于农历三月十一日到南海奇槎祭祖;北村岑氏族人在重阳节到台山台城拜祭太公;北村刘氏子孙在重阳节祭祖。
民俗活动有:正月十六南村有烧炮和扒龙舟活动。端午节有西村大仙庙彩龙和南村隔海彩龙的双龙沿河涌巡游送祝福活动。
代表性民间信仰场所有东村天后庙、南村司马财神庙、西村大仙庙和西村观音庙。东村天后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1996 年,供奉天后娘娘、观音和北帝等,每年8个节日信众带鲜花、各类水果等祭品拜祭,正月十八诵经,天后旦期间诵经并设斋宴。此外还有白莲社、鹿鸣社和西隆社等共28座社公,供奉土地神等。
主要历史事件有:1965年“四清”运动期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一行到村视察工作。2015年6月1日,佛山市市长鲁毅带队前往沙滘村,参观陈氏大宗祠,督导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
沙滘村人才辈出。主要人物有:岑万(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由刑部观政累官居至广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著有《蒲谷集》;岑用宾(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累官至南京户科给事中,著有《小谷集》;岑之豹(1589—1648),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江苏江阴知县,著有《麟经秘旨》、《草堂集》;刘庆琪(生卒年不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后任内阁中书;陈泰(1832—1894),为陈氏大宗祠筹划出资;陈信宁(1889—1971),当地著名侨商,抗日时期曾任华侨救国后援会会长,办报宣传抗日;陈礼纯,(1915—1986),马达加斯加著名侨领,抗日战争时期发起义捐救国,为当地华侨抗日救国总会领导人之一,参与创办华侨学校;区保权(?—1939),国民党军队一八六师一0九六团六连下士班长,1939年在粤北阵亡;有在抗日战争、朝鲜战争、对越自卫还击战时牺牲的革命烈士陈伯祥(?—1943)、陈治强(1932—1952)、陈荣枝(1929—1954)、陈暖球(1958—1979);此外,还有陈启津(1919—1995)、吴子干(1932—1993)、陈祖坤(1937—2015)、岑国林(1941—)、陈礼豪(1968—)、陈锐成(1955—)、胡友(1914—)、陈光鑑(1927—)、陈培焜(1935—)、陈匡华(?—1995)、岑松江(1963—2016)、陈礼信(1953—)、陈光坚(1937—)、陈福胜(1918—2011)、岑顺生(1952—)、陈文锦(1939—2016)、岑宗兴(?—)、陈锡波(1929—)等知名人士。
2007年7月,沙滘社区(含沙滘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陈炳尧、邓颖禧、黄结敏、岑绍敏、冯立嘉,初稿撰写:霍静谊、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