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隆村

作者:乐从文化  |   日期:2017-12-21

新隆村.png

  新隆村,位于乐从镇的东南面,距离镇政府2.8公里,与路州村、大罗村、黎湖村、沙滘村、兴乐社区相邻。南宋时期,有吴姓与陈姓人家在此搭棚居住,渐成村落。以新建而兴隆之意,得名新隆。

  村庄位于沙良河的南面,东有九沙河,南有大华涌,河涌环绕,环境优美。宋代时,属于南海县;明清时期,属顺德县西淋都葛岸堡;民国时期,属顺德县第五区新隆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顺德县第五区沙隆乡;1961年,属顺德县沙滘区沙滘人民公社新隆大队;1983年,属顺德县乐从区新隆乡;1991年,属顺德县乐从镇新隆管理区;1992年,属顺德市乐从镇新隆管理区;2002年,属顺德区乐从镇新隆村委会至今。

  村中主要有陈、黎、何、梁、张和吴等姓。其中,陈氏是宋景炎二年(1277年)从南雄珠玑巷沙水村辗转迁移至此地。黎氏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从路州西便街迁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3990人,其中男性1973人,女性2017人;80岁以上84人,最年长者101岁(女);实际在村人口有279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30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194人;海外留学人员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6780人。村中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顺德话乐从口音。

  村内港澳同胞、华人华侨人数多,侨居海外历史早。据县志记载,早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新隆钱塘的陈锡文到危地马拉。清光绪年间,新隆钱塘的陈受源、涌尾的陈旺添到南非毛里求斯。2015年末,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1524人、澳门同胞有106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608人,主要分布在南非、留尼汪、马达加斯加等国家与地区。以何丽天等为代表的港澳同胞和华侨为教育贡献良多。

  公共设施方面,有省道S121、城市道路新桂路、乡道环村大道和工业大道经过该村。1964年通电,1986年通自来水,1988年通电话,1992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1世纪初通网络。

  村内有新隆人民公园、村活动中心、综合文化广场。有明德小学,源于1920年宗族与侨资合办,后历经更名华侨小学、扩建、复名,1999年择地新建,2015年有6个级,17个班,在校学生818人,教职工44人。有新隆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345人,教职工45人。村中有黄葛榕(大叶榕)、细叶榕、芒果、龙眼古树名木10棵。

  村中传统经营为种桑养蚕、塘鱼养殖和种植甘蔗,缫丝业曾经兴盛。据村史记载,明正德三年(1508年)已经开始种桑养蚕,开启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清光绪年间,村中建有新隆丝厂,规模大产量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旧偈和新偈两间丝厂,生产“阜经纶”牌生丝,驰名中外。村内现代工业曾经兴盛发达,富庶程度远近闻名。1943年建有兴隆糖厂,有2台蒸汽机生产片糖,产量颇丰。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乡办企业新隆泡沫塑料厂为代表,村内陆续开办有工厂20多家。1986年成为全镇第一个财政收入百万的富裕村,1990年成为全镇第一个产值超亿元的村庄。现时经营工商业并举。工业以制衣、化工等行业为主,有企业4家;商业为餐饮与零售业,有商户110家。2015年末,工业产值约1.02亿元;商业销售额1875万元。村民以工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租赁性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分红为主要收入来源。

  该村传统民居和祠堂等保存数量较多,质量较好。传统广府民居有148座。金土地一巷16号,建于民国9年(1920年),约20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三层半,青砖墙,花岗岩门框、门额、窗框,有雕花砖雕,人物像壁画,两扇外木门,三级石阶入街门。松元新街2号华庐,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坐东向西,高二层半,青砖墙,西式风格窗楣,西式弧形阳台,绿色瓦头纹理式墀头,麻石制成的窗框、门楣,花岗岩铺地天井,二级石阶入街门。

新隆村2.png

  永利楼,俗称石炮楼,建于民国28年(1939年),坐北向南,共高三层,加锯齿型天台总高14.6米,每层有狭窄的瞭望眼,红砂岩构筑,靠近顶部有红砂岩阴刻“永利樓”楷书,上款为“己卯冬建”,下款为“陳國慕書”,石炮楼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据记载,村内原有华侨捐建的“永安楼、永全楼、永大楼、永胜楼、永利楼”五座石炮楼,合称“安全大胜利”。

新隆村1.png

  村中有宗祠15座,其中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有陈氏宗祠、黎氏宗祠和清源陈公祠。陈氏宗祠,经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和2001年重修,占地面积约513平方米,坐西向东,进深三进,青砖墙,麻石脚,头门三层萱草和雕有人物故事的墀头保存完整,有漆金封檐板和涂有彩绘门神的两扇大门,有旧楹联“喬木發千枝,長江分萬派”,有光绪年匾额“繹思堂”为清代书法家冯瑞兰书。祠堂有塑博古脊,脊上有将军罐、瑞兽、花卉等精美图案,两边为镬耳山墙。其它宗祠为:东沼陈公祠、东泉陈公祠、昭德陈公祠、乐道陈公祠、日堂陈公祠、念堂陈公祠、仰明陈公祠、虞山陈公祠、信荘陈公祠、美德陈公祠、华荘陈公祠两间。有乾隆年间匾额“永昌堂”,现存黎氏宗祠。

  碑刻有《重修石路碑記》,时间落款为“民國十一年壬戌嵗冬月吉日”,现存于小公园;有《新隆陈氏族谱》,为陈氏后人于2003年11月重新纂修;陈氏族人以“以孝为先”为族规;重要的文献有《村史》,第一册为陈礼禧于1988年编纂,第二册为新隆村史编委会于2012年编纂。

  村内宗族活动为黎姓族人“行清”,俗称“拜太公”。清明第二天,在黎氏宗祠全体黎氏男性人员参加墓祭,到晚上黎氏合族摆筵。

  该村民间信仰场所有文武庙、三界庙、新隆古寺和永安社。文武庙,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于2001年,供奉三宝佛、观音和天后娘娘。正月十五凌晨4时开始有供神圣的拜祭仪式,有鲜花、水果、汤圆等祭品,信众会前往上香拜祭,该庙在观音诞等其他6个节日都有类似的拜祭活动;三界庙,始建于1987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爷诞”期间,信众携蒸饼等祭品上香拜祭。

新隆村3.png

  村内特色民俗为正月十六的“社公诞”和中秋节的“舞火龙”。旧俗社公诞有搭棚烧炮例规,新俗为各坊烧炮主会人员会于前一年十二月到各家各户内认捐活动款项,翌年正月十六各坊分烧肉,晚上聚餐。中秋节当天,村中青少年拿香蕉树身做龙身,榕树须做龙须,龙头位置插满香和蜡烛,蜡烛作眼睛,晚上一边唱歌谣一边到每户门口舞龙讨利是,唱词为“金龙银龙、四季兴隆、身体健康、出入平安”。村内流传有永安社来由的传说。

  村中有光荣的革命史,1925年,新隆成立中国共产党党支部。1937年中共广东省特派员黄泽南、苏桂成到新隆乡展开活动,新隆成立抗日自卫队,由乡长陈励吾任队长。

  主要人物有,陈国慕(1884—1974),清宣统副贡;陈浚明(生卒年不详),清宣统岁贡;陈鸾戏(约1900—?),又名陈枢,1921年与周恩来等同为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后历任飞机师、国民政府空军部队少将,茂名防空战区指挥官、阳春县县长等职;陈叙伦(1907—1997),曾任顺德共青团地方委员会书记,新隆抗日自卫队副队长;麦川君(1919—1985),曾任县科研委员、县政协委员;陈登(1926—2005),香港工商地界知名人士,捐资与政府合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捐资新隆明德学校礼堂及座椅,后捐资重修新隆村陈氏宗祠、兴建新隆市场、为陈登职校增建新教学大楼;陈醒吾(生卒年不详),美籍著名物理学家,曾受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接见;陈汝章(生卒年不详),留尼汪医学博士,心脏专家;陈礼尧(1932—),留尼汪归侨,获国务院奖状,曾任乐从区副区长;陈祝维(?—2014),毛里求斯新隆会馆干事,曾任佛山市侨联顾问。

  2002年12月,新隆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资料填报:何秀霞、冯立嘉,初稿撰写:何秀霞、梁贵敏,总纂:黄浩、自然村落普查办公室,航拍图:梁瑞腾)


T O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