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岸车鸣水欲开,鱼儿相逐尚相欢”,儿童成长营鱼灯体验课小记

作者:乐从文化君  |   日期:2018-07-27

鱼,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吉祥的象征。鱼与“余”同音,象征着“年年有余”。“鲤鱼跃龙门”则用来形容身份与地位的逆袭。此外,形容一个地方物阜民丰则用“鱼米之乡”。


微信图片_20180727164220.jpg


生长于珠三角地区的我们,对“鱼”再熟悉不过了,纷繁复杂的品种,百般花样的烹鱼技巧,都让我们引以为傲。然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是一群五颜六色,好看不能吃却有着悠长文化的鱼--大良鱼灯


微信图片_20180727164223.jpg


成长营的孩子们大多是没接触过鱼灯的,这样他们对鱼灯这种“新奇的玩具”充满了新鲜感。当然,在体验鱼灯制作技艺之前,孩子们要先了解有关大良鱼灯的起源、与民俗活动。图腾符号、鱼灯舞这些书本没有的知识让大家眼界大开。


微信图片_20180727164226.jpg


本次体验课将鱼灯制作的扎竹架、扪纱等工艺分解开来,让孩子们能充分把握鱼灯的制作要领。


微信图片_20180727164229.jpg


看似简单的扎竹架,包含着许多数学的知识,鱼灯的身体由大小不等的标准圆构成,圆环的标准程度决定鱼的身形是否饱满。圆环需要用龙骨串起,龙骨的密度与固定决定了鱼的流线。


微信图片_20180727164231.jpg

微信图片_20180727164236.jpg


精确的测量,精准的裁剪,经过多次尝试后,小朋友们才制作出比较饱满的鱼灯骨架


微信图片_20180727164239.jpg


扪纱很考验协作性,组员需要将纱布撑紧,一点点粘贴在骨架上,这样鱼看起来才圆润紧致,有生命力,粘完一条鱼的纱布,孩子们已经满手是胶水了。



传统鱼灯是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随着时代变迁,今天的鱼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强调文化素养、动手实践的教育理念中,鱼灯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素材,孩子们的学习也让这种古老的技艺有了更广阔的生存基础。

T O P